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完整资料).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完整资料).doc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完整资料).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完整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香坊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可高达50%—9O%。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加蓬、南非、乌干达、刚果、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及时发现、诊断和严格隔离控制病人、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加强个人防护与感染控制等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Ⅴ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Υ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二)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主要传染源。狐蝠科的果蝠有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接触自然疫源地或实验室的感染动物可以导致人的发病。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3.人群易感性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三)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病程第3—4天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四)病理特点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二、病例的发现和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符合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当及时报告相关信息.病例的分类和定义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2小时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并在各注栏中注明病例国籍及所来自疫区国家名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的留观病例,由转运接收的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各级疾控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审核.对报告的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在做出进一步诊断后,应当及时进行订正。相关信`憝报告要求和方式参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执行。对确诊病例还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俳信息系统进行报告。三、实验室检测对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血液等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具体检测方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关活动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要求,在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开展.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4实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实验室、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四、预防控制措施(一)来自痰区人员的追踪管理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监测,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