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1》.docx
上传人:猫巷****晓容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1》.docx

2022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1》.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1?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非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认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4、在两首古诗的比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入情入境。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拟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根底,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一〕学习?登飞来峰?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