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提问与思维浙江省慈溪市观城中学丁永生315315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而提问就是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提问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诸如启发性提问,对比法提问,层进性提问,挑逗性提问等。这种种提问都是要求学生去思维,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过程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活动,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怎样的提问才能促使学生思维?怎样的提问才能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呢?这就涉及到提问与学生思维规律关系的问题了。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把人的心理现象归纳为外界事物所引起的。他认为:“任何行为的最初原因永远在于外来感觉兴奋,因为没有它,任何的思想都是不可能有。”人的思维最初原因是在于“外来感觉兴奋”,没有这“外来感觉兴奋”,人的思维是不可能产生的。作为课堂上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动需要老师因“外来感觉兴奋”启动它,调节它,提问则是这种外来的有效手段之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是对外界的信息在头脑中经过分析综合而获得加工改组,并转而指导人行动的过程。”作为提问这一教学手段,要把学生的思维变为加工改组,指导学生行动,就应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一些具有“外来感觉兴奋”的问题,拨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他们在思维的高潮中完成思维过程。在长期的这种思维“兴奋”高潮的训练中,学生是可以达到能力的转换,达到“指导人的行动”这一目的的。有的教师把“提问”简单地概括为:“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这样”一类“是”与“非”的判断上。或者是从课本中的上一句提出,紧接下一句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这种类型的提问,没有把“外来作用力”用在思维的“兴奋点”的位置上,因而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这也就达不到思维的目的了。在此给我们一个启示:提问就是要去发掘学生思维的潜在力,让他们从思维的起点上提出问题,再逐渐深入思考,而问题的提出要符合思维规律,着眼于启发,立足于引导。否则,无效的提问是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的。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现实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过程。教师的提问,应在对课本知识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带着指导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性的思维,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较提问,可以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区别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因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同学们在初中科学中已经学习了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之一质量分数法,提出:是否还有一种更易实际操作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呢?从而引出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比较训练,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比较性情境,有可比性的对象,能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思维。思维的过程中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它不可能一直处在思维的兴奋之中。一节课的最后一段时间,以及下午的课等,这是学生处在学生过程中的疲劳阶段,就是所谓的思维“低谷”。而“一个人在过渡疲劳的情况下,常常不能察觉到那些在精神健旺时很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教师如何把握这思维的低潮呢?如何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用一些新颖的挑逗的提问,把学生思维能力重新调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用心理学家的话说:“与周围环境中出现了某些新异的刺激物,人就自然地把注意指向这种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一节内容时,当介绍了: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后,提出1mol气体体积为22.4L,一定是在标准状况下吗?22.4L气体的物质的量一定是1mol吗?这种如同在平静的潭水中投入了一块大石似的提问,于是把学生的思维从疲劳中拉了出来,学生注意这一“刺激物”,思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期,课堂又重新进入热烈的讨论之中。提问对思维而言,它是外界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认识事物和事物属性的一座“桥梁”。谢切诺夫说:“思想由经验领域向非感性领域的转化是靠不断的分析、不断的综合和不断的概括而实现的。”要让学生“由综合领域向非感性领域的转化”,教师使用提问这一“桥梁”,就应精心设计,让提问在分析、综合、概括的基础上,使之更精炼、更概括、更具有特色。研究课堂提问与思维的关系,对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