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新作文方法激发学生情趣攀枝花市第十八中小学黄锦红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了,常常有家长愁眉苦脸地问我:“我家的孩子作文写不好,有什么办法呢?”我总是微微一笑:“首先您要对孩子有信心,其次孩子应多观察、多读多写。”我这样说并不是随意的。对于不会写作文的同学来说,有三个共同原因妨碍他们文字表达水平的提高:一、看见,但是没有观察观察是了解生活的重要手段。学生每天的生活中发生许多生动有趣的事,这些都是写作素材,但许多同学说:“没东西可写”,就是由于不会细致地观察,没有积累丰富的素材,就出现“描写不具体”的问题。二、想过,但是没有思考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掌握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而许多同学看见某种事物或现象,头脑中会闪现出“好”或“坏”地评价,但不会细致地深究,更不会动笔记录所见所想,习作时就出现“无话可说”的难题。三、阅读,但是不丰富大量阅读不同风格和内容的优秀文章,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写作技巧,快速提高作文水平。许多学生爱看书,但只是看热闹,而没有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没有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没有记下优美的词语,习作时就出现“语言不丰富”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有的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让学生拿腔拿调一成不变的作文,使学生的棱角磨平,灵感尽失,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受到压抑。《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作意识。”因此,创新作文已成为作文教学的重头戏。那么,我们怎样能激活学生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一、缘于生活,积累素材要进行创新作文,生活是创新的沃土。作文不是空中阁楼,不能凭空捏造。纷繁多彩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会在学生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他们会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教师要教学生筛选素材,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使学生创新作文的土壤越积越肥沃。1、激发观察兴趣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生活。多数学生不是生活的有心人,他们只在乎经历生活,却没有用心去体验生活。当写作文时,常常是“下笔如遇鬼”半天写不了一个字。久而久之,畏惧写作文,对写作失去了兴趣。赞可夫曾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为了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记得四年级上期,有一篇写观察动、植物变化的作文。单元组教学开始时,我就布置了习作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观察其变化过程。当学生交上作文时,我看后,觉得孩子真是单纯可爱。许多学生是凭空想象编写的作文。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她种“金钱树”的过程:第一天种树种,第二天发芽,第三天长叶,第四天开花,第五天结果,她把果子掰开,里面居然有十元人民币。望着孩子们的习作,我反思自己教学的失误。我只是让孩子们去观察动、植物,而怎样观察的方法却没有教给他们。于是,我带了一包绿豆到学校,发给每位同学,教他们发豆芽的方法,同时要体会自己心情的变化。孩子兴高采烈地发豆芽,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记录下绿豆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心理变化。第四天,我让学生把观察日记和“成果”带到学校,互相交流体会,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信心十足地交出自己的作文。同学们意犹未尽又开始观察自家种的花草或养的小动物,把观察过程记录在日记本上。只有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才会做生活的有心人。2、积累观察素材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而要持之以恒。让他们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发现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及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学会审视自己,解剖自己,善待他人。如有一天上午我外出教研,下午回来后,向同学们了解班级情况,同学们如实地反映了自己表现。我灵机一动,这不是很好的积累素材吗?马上出了一篇以“语文老师不在的时候”为主题的作文。这是孩子们自己经历的事,他们以“我长大了”、“我懂事了”、“我最棒”等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很快地写出自己的表现及心理变化,感到自己能约束自己。我对此次习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学生有了成就感,乐于主动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增强了习作的信心。二、广泛阅读,积累资料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吸纳精华,达到“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的境界。但到底读什么书,该怎样读书,却让许多家长困惑。1、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对于孩子来说,多积累各种语文知识,这是最根本的,但这是慢功。要想让孩子尽快地对作文感兴趣,并且能够取得明显进步,最好的办法是读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文学作品。家长不能贪大,强行让孩子读各类名著。作家的作品固然好,但是由于作家和小学生之间的生活差异或时代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