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新旧课标对比解读改.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3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品德与生活新旧课标对比解读改.doc

品德与生活新旧课标对比解读改.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品德与生活》新、旧课程标准对比研读各位老师们:早上好。今天,我们五桂桥小学有幸跟大家一起接受到对《品德与生活》课标研读的任务,希望通过我们对新旧课标的理解和分析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修订,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是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修订后的标准,目标定位更加清晰,目标要求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充实,教学策略、建议也更加贴近师生的教学实际。一、课程性质课标将本课程界定为“活动型综合课程”。从新、旧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在《标准(2011版)》课程性质中增加了综合性要求。课程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融合(将原来的思想品德、自然常识、劳动、手工、实践活动多门学科进行整合)。2、多重目标的综合(除了课程总目标、分目标,还有隐形目标;学生合作、探究、体验能力的培养)。3、多种教育因素的综合。(兼具了品德、社会文化、生活技能、劳动技能等多种教育价值)。因此,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决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容许”的片面相对主义。二、课程理念从新旧课标对比中可以看出,在课程理念部分,新课标没有作较大的调整与修改,只是表述更细致,意思更明确,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小学1-2年级儿童学习的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引导儿童为基础,重视教与学过程中儿童的活动性和主体性,而且要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三、课程体系与结构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对比看出,在课程体系与结构上基本保持了原来课标的原貌,三条主线、四个方面充分贯彻了让教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的课程理念。四、课程总目标课程总目标保持了原貌。总目标简单、平实,概括性强;注重过程与方法、学习、思维、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儿童要有这种参与的经历和体验。这个目标不是高、大、全,不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全部,而是能为儿童开拓整理自己的生活提供条件,为儿童学会生活打下基础,使大多数儿童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五、课程分目标课程分目标的四个层面保持了原貌,只是在具体的表述上有所改动。在“情感与态度”这一目标中,删掉了“热爱科学”,品德与生活学科不再承担科学学科的启蒙教学任务。新课标的分目标适当降低了要求,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如:“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修改为“学习几种简单的探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增添了“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勇敢、有责任心”,充分体现了总目标中的“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要求,也是为了突出加强学生“勇敢、责任”方面的品质教育,引导学校教师关注儿童责任感缺失、胆小,缺乏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的能力。六、课程内容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仍然由四大板块组成,新课标修订的重点在于分条目表述上,要求更具体、指向更明确、内容更生活。我们要多关注“课程内容”中的行为动词,如:知道、懂得;喜欢、愿意;学用、会用、能用;经常做、养成习惯等等。这些比较清晰的行为动词和目的指向,增强了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准确把握课标中的行为动词,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标准内容要求。比如:在动词的运用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的“能初步分辨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通过这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对“诚实”主题,在低、中年级都多次出现,但绝不是一个话题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逐级深化、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要求。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些要求,才能在不同的年级段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行为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七、课程评价评价建议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了结构,提升了评价理念,加强了评价实施的操作性。在结构上,针对现实问题增加了“评价的目标和内容的确定”、“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把原“评价的特点”的相关内容改写成“评价的注意点”。在评价的目的上,原来的提法比较一般化,修改后的目的指向更明确,是“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的提升”。在评价特点上,标准首次提出:“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八、教学建议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改动较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二是明确提出了教学过程的注意点,从教学准备、教学内容选择、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四方面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