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第4组细胞生物学实验设计.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二组第4组细胞生物学实验设计.doc

第二组第4组细胞生物学实验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Cu2+对豆芽遗传物质的影响实验方案:一、实验原理:环境的三致性,即指环境对生物的致畸、致癌、致突变性,是目前环境污染中最主要的问题。三致的根本在于致突变,致畸、致癌常常是致突变的结果。微核是无着丝点的染色体断片,在有丝分裂后期不能向两极移动,所以游离于细胞质中,在间期细胞核形成时,即可在它附近看到一到几个很小的圆形结构,直径大约是细胞直径的1/20-1/5,这就是微核(micronucleus)。微核是常用的遗传毒理学指标之一,指示染色体或纺锤体的损伤。由于这种损伤会因细胞受到的外界诱变因子的作用而加剧,而微核产生的数量又可与诱变因子剂量的强弱呈正比。根据植物E.haichowensis在低浓度Cu污染的环境下(250µmol/l),Cu似乎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当浓度超过750µmol/l时,萌发率就随着Cu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了,当浓度增至2000µmol/l时,萌发率则低于40%,与对照相比降低了一半[3]。设计相应的五个浓度梯度Cu处理,并设计一个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实验组。二、实验材料:1.器材光学显微镜、500ml烧杯1个、10ml试管12个、试管塞12个、发芽盒6个、洗瓶、镊子、载玻片12个、盖玻片6个、滤纸、培养皿6个、托盘或解剖盘1个。2.材料豆芽种子3.试剂硫酸铜(6mmol/l、3mmol/l、1.5mmol/l、0.75mmol/l、0.375mmol/l)卡诺氏固定液:由3:1的乙醇和冰醋酸配制;水解分离液:盐酸与酒精1:1混合;改良苯酚品红染液蒸馏水三、实验步骤:1、种子处理选取30~50颗饱满的豆芽种子,洗净后在室温下用蒸馏水浸泡发芽24小时,然后移入铺有纱布的托盘内培养。一天观察一次,当初生根长到2cm时,取发育良好的,大小与根长近似的幼根。将选好的豆芽分别放入六个发芽盒中,每个发芽盒中放5棵豆芽,使根尖完全浸入处理水样中,室温下培养48小时后,用蒸馏水洗根尖2次,每次2min,把洗净的豆芽放在新铺滤纸的培养皿中,25℃恒温培养使根尖细胞恢复24小时,设蒸馏水处理为空白对照。2、固定借助于卡诺氏固定液的作用,迅速透入组织和细胞将之杀死,并且使其结构和内含物如: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核物质与细胞器等,在形态结构上尽可能保持生活时的完整和真实状态,同时更易于染色,可以较清楚的显现细胞在生活时不易看清的结构。固定时在10ml试管内放入卡诺氏固定液约5毫升,用刀片或小剪刀切取经过处理的长约0.5—1厘米的根尖5—10条,放入试管内,用塞盖紧,在室温下固定2—24小时。3、水解分离水解分离的作用是去除未固定的蛋白质,同时使胞间层的果胶类物质解体,细胞分散而易于观察。取处理好的材料,放在试管内加水解分离液2毫升,室温下处理8—20分钟,倒去水解分离液,再加入固定液2毫升,进行软化5min,软化对细胞壁起腐蚀作用。然后倒去固定液,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使材料呈白色微透明,以镊子柄能轻压碎好。4、染色压片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法:切取根尖分身组织放在载玻片上纵横切成几段,放在载玻片上,覆以载玻片,用镊子柄或铅笔头轻敲几下,再用拇指用力下压,注意不要使玻片移动,分开两玻片,滴上1—2滴染液,20—30分钟后加上盖玻片,注意不要有气泡产生,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5、观察每组根尖细胞观察至少100个细胞,记录出现微核的细胞个数,计算微核率。123456出现微核细胞数细胞总数四.实验结果预计结果用蒸馏水处理的豆芽根尖细胞正常。用较高浓度硫酸铜处理的出现微核现象,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微核率变高。结果记录表格:浓度(mmol/l)蒸馏水631.50.750.375出现微核数细胞总数微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