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 简答论述.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 简答论述.doc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简答论述.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答:1、相关研究借助统计测量方法来分析不同人格变量之间或人格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以揭示各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优点是:①在自然环境中对其进行研究,更贴近真实生活。②可以在研究早期探明一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做好准备。③允许同时测量许多变量,进行多因素研究。④、相关研究收集那些既有条件下的信息,不必像实验研究那样设置情境。⑤、相关研究多为大样本,数据来源于多个被试,结论有更好的推广性。它的不足是:①它只能对某一群体的人格差异进行定量分析,难以从质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②它只能找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而无法揭示因果关系;设计不周全,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可能是由潜在的第三变量引起。③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所获信息可能不真实。实验研究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系统操纵某种变量,研究其变化对另一变量的影响,从而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其优势在于其客观性、对变量的系统控制,精确的定量分析与因果推论能力,被认为是比个案和相关研究更具科学性的一种方法。不足:①实验方法只能用在那些进行系统控制或操纵的变量上,很多时候研究者无法对具有广泛的相互作用关系的人格变量加以控制。②为了更好地控制额外变量,得到因果结论,人格心理学家进行实验研究时常把人置于人为控制的环境中。③、实验研究更多的关注的是共同性,而不是个体的独特人格。2.艾森克关于人格的三个维度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答:①外向性维度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这个维度的一端为典型的外向特征群,另一端为典型的内向特征群。典型的外向者好交际、爱热闹、易冲动、自信、活跃、喜欢追求变化;而内向者则固执、刻板、主观、害羞、不易激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处于中间位置。②神经质是另一个重要维度,它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此维度的一端为情绪不稳定,另一端为情绪稳定,稳定为低神经质,不稳定为高神经质,高神经质这可能会有过分担心某事或害怕某物的倾向,也可能在适应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的焦虑状态;低神经质者往往是平静的,好脾气的,耐心的。③精神质是艾森克后来提出的一个重要人格维度,此维度的高分端为高精神质,低分端为超我机能。高精神质者一方面表现出高攻击、冷漠、自私、冲动、反社会、思维和行为迟缓等特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高创造性、坚强等特点;超我机能者则显示出仁慈和好心肠等特点。3.简答:用唤醒理论怎么解释内外向的人?(P68)答:唤醒理论是由艾森克提出的,唤醒是指大脑皮层随时准备反应的警觉状态,它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激活水平。内向者的大脑皮质唤醒水平天生比外向者的高,因此,对于同样强度的刺激,内向者比外向者体验的强度更高,因而更敏感。对于任何人来说,极强或极弱水平的刺激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只有中等强度的刺激才会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4.荣格的8种人格类型及其现代意义:荣格假设了四种人格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在特定情境中,四种心理机能中总会有一种人格的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心理机能与占主导地位的内外倾向结合产生8种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后来依据这种类型理论编制的心理测量工具MBTI,被广泛应用于职业辅导等实践领域5.简答:什么是期望价值模型?答:是由罗特提出的,所谓期望,是指行动前个体对各种行为导致强化的概率的主观预测。如果个体对某件事的期望低表示他认为这件事不会发生;期望高则表示他认为这件事多半或必然会发生。对某件事的期望通常和个人过去的经验有关,稳定的期望会导致稳定的行为模式。比如,一个喜欢炒股的人,再决定是否购买某种股票时,会考虑它能否带来利益。若这种股票确实增值了,他就会对买这种股票抱有高期望。经过几次强化后,他的期望趋于稳定。对他而言,购买这类股票就意味着挣到钱,于是,他逐渐习惯买这种股票。8.(论述题)根据弗洛姆的理论,谈一谈现代人为什么要逃避自由?P107弗洛姆关于人的处境的观点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他通过对文明史的分析,指出了人类面临的两难处境:一方面,人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婴儿是最无能的;另一方面,进化使人拥有了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这些能力使人类超越自然,有力量掌控自身命运,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资本,但也成了人存在的矛盾性的来源。存在的矛盾性有三重含义:一是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摆脱本能控制的人类获得了自由,却与自然不再和谐,成为“永恒的流浪者”。远古时代,人类通过成为部族的一员来获得归属感。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开始反抗从属于群体的地位。每段历史都是人不断离开群体、成为个体的历史。尽管拥有了更多的自由,个人却与自然、与他人、与真实自我相疏离。二是生与死的矛盾,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