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的分类探讨(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的分类探讨(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的分类探讨(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的分类探讨(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2005年1月第27卷第1期当代经济科学ModernEconomicScienceJan.,2005Vol.27No.1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的分类探讨王宏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36)摘要: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基本按照两条主线来展开的:即检验重组样本公司在存在并购事项下股票市场对此的反应和检验并购对样本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外国内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的基本方向、意义和影响;其次对研究企业并购绩效的预测目标公司一般特征法、较法,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最后,存在的主要不足。关键词:并购绩效;并购事项;目标公司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2848(2005)01-0070-06尽管企业并购存在理论上的优越性,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涉及中外、从宏观到微观的大量事物和现象,但需要实证的数据来证明这些假设,所以关于企业并购的实证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国外,对这一结论的实证主要是按照两条主线来展开的:即检验重组样本公司在存在并购事项下股票市场对此的反应和检验并购对样本公司经营业绩(真实经济收益)的影响。对公司未来盈利预期的影响。本文首先分别以预测目标公司一般特征法、围绕并购事项展开法和并购前后公司长期业绩比较法为研究方向,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国外国内企业并购绩效理论与实践。最后,基于以上的研究与认识,提出了国内外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存在的局限性。笔者希望本文所做的研究能够为政府、投资者、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进行并购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操作建议,提高企业并购的整体绩效,优化资源配置,为促进中国企业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研究并购样本公司的市场反映,实际上就是检验股价对公司各类并购重组公告的反应,或者是市场在得知公司并购信息的前后的股价反应。这一检验的理论前提对市场是有效率的,对于公司的任何信息对公司短期和长期的影响都会反映在股价上,所以研究股价的变化就可以判断这一事项对公司未来的实际影响。研究并购对样本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实际上是预测与检验公司经营业绩在并购发生后的变化,这一检验比较适合中国股市弱有效性的特点,用并购发生后该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来判断并购行为二、预测目标公司一般特征的研究预测研究通常分为三个步骤:通过对资本市场一定时期并购行为的经验研究,对代表目标公司特征的因素逐一检验,建立估计特征模型;假定资本市场挑选目标公司的标准不变,根据模型定义的显著特征在随机样本群中进行模拟遴选,在给定的概率下选中的公司即为“可能的目标公司”,其余则为“非目标公司”;最后通过观察,验证“可能的目标公司”成为实际并购对象的比例,对预测“一般特征”的准确性进行解释或修正。收稿日期:2004-12-12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70303006)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宏利(1974-),男,吉林长春市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财经数量与信息分析。70早期,在关于目标公司预测的研究成果中笔者可以看到研究人员对估计特征模型的准确程度信心十足。根据Simkowitz和Monroe的报告,用他们的模型预测样本为目标公司的准确率达到64%,预测样本为非目标公司的准确率为61%。另一方面,Dodd和Ruback(1977)[2][1]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统计上的因果性)的方法———格兰杰因果检验,如果应用到这类研究中,可以得到更可靠的“特征因素”。遗憾的是,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统计分析表明并购双方均为上市公司的极少数,而并购行为在流通市场上进行的更为罕见。我们研究并购对象主要局限于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份,此外,还有并购方为上市公司,目标公司为非上市公司这一角度现象。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如果要进行并购活动的预测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表1):表1并购活动预测研究并购方并购目标发生频率较多较多预测内容上市公司作为并购目标的概率上市公司作为并购方的概率[4]的研究显示,资本市场尽管为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包围,其对某家公司会成为目标公司的判断却相当迟钝,往往是仅在并购宣告前数天才做出反应。因此早期的研究使很多人相信,应用模型可以得到超越市场的业绩。只要模型的准确程度可以信赖,利用模型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投资一定可以获得超额报酬。在对早期研究进行反思后,研究人员以更为谨慎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个课题Krishna(1986)[3]可以称得上反思的代表作。Krishna在其博士论文阶段即对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产生怀疑,过程存在一些不甚严谨之处,差,Krishna指出,;,判断样本,应当科学地产生。为此他建立起一个对数概率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