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谢穹发言稿一、用这篇文章教什么今天上午的三节课,只有《白洋潮》是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因此,就这节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张岱的这篇《白洋潮》,一堂课,到底要教什么?我想,作为一篇写景类的文言文,首先是要明确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然后体会作者在观看到景物后产生的情感。因此,课首先是聚焦到“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句话。这是作者的直观感受。然后进一步聚焦到这个“看之”的“之”字上,明确是气势磅礴的白洋潮让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受。这是内容层面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哪怕今天是六年级的学生,难度也不高。所以这个环节大概只花了5分钟时间。而我们知道,但是对于阅读课而言,仅仅停留在能“理解文本内容”这个层面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表现内容的语言形式,进而理解语言形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对于这篇《白洋潮》而言,老师不仅要教学生读出白洋潮的壮观以及作者的感慨。进一步,还要让学生对作者表现这种景观、表达这种感受的语言形式,形成认识。第三段集中写潮水的这部分内容,作者通过不同的喻体,用不同的数量词、动词等来表现潮水渐次涌来时的气势变化。因此,今天张老师就教学生去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这个过程中落实重要的文言字词,不仅是理解字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去体会它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而且分析的时候不是一句一句拆碎了读,她教学生建立联系,通过对词句之间的变化,来理解,原来作者是这样一步一步写出白洋潮的气势的。背后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阅读要建立起整体感。所以第三点,我觉得老师用这篇文章教学学生的就是,如何整体把握一篇文言作品,尤其是这样的一篇写景类的文言文。“白洋潮”的壮观景象,第三段写得很充分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写第1、第2、第4段?第1、2、4段和中间写潮水的第3段又有什么关系?组合在一起,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变化。这样几个问题的追问,背后,就是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感和联系意识。因此,总体而言,张老师今天是在用《白洋潮》教学生写景类文言文的一种阅读模式。首先明确景物特点,读出作者感受;其次,用联系的方式分析文章炼词炼句之处,通过关注语言形式,深化对景物特点与作者感受的理解;最后,建立整体感,理清作者行文的脉络并把握背后的情感变化。那么学生在这样一个学习经历中,最终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几个结论性的词句,而是真正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提升他的语言素养。二、补充“怎么教”刚才杨雯老师着重强调了张老师这节课的问题链设计。我想在“怎么教”这个问题上,再补充两点。一个是在解读“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的时候,老师运用渐进叠加的方法。首先明确“喻体”,是“小鹅”,给人活泼欢快的感受;再看修饰语,怎么样的“小鹅”?“千百群”,不是“只”,突出潮水量之大;不够,再加一个动词“飞”,呈现潮水的涌动感;还不够,加一个“惊”字,表现潮水涌动之快;最后再加上去“擘翼惊飞”,那种潮水起伏之大,学生马上就能体会出来了。在这个学习经历中,学生是真正在感受文字的张力,获得一种审美的体验,兼带着还积累了文言字词。然后在解读“蹴起如百万雪狮”这一句的时候,老师又用比较的方法,建立起前后的联系。前面叫“潮头一线”,然后是“千百群小鹅”,接下来是“百万雪狮”,从“千百群”到“百万”,从“小鹅”到“雪狮”,从“惊飞”到“蔽江而下”,前后一联系就有一种汹涌澎湃潮水扑面而来的震慑力。所以,作者观潮之后才会有“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的感受。我前面说这节课老师教什么?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学生建立联系,这里用“渐进叠加”和“前后比较”的方法,我觉得就是在落实这一点。第二点,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今天的“朗读”非常有感染力。“朗读体会”是文言文学习很重要的一条策略。今天读不是集体一遍两遍机械地读,老师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了好几种读法。张老师一开始就说了,整个第三段是写潮生—潮盛—潮怒的过程,作者是一层一层地写出白洋潮的气势的。因此,浪开始涌来的时候,请女生读“千百群小鹅”这一句;等到潮水又近一些时,让男生读“百万雪狮”这一句。男、女声的变化就好像是潮生到潮盛的变化。等到潮水“从海宁而来”到最后“半空雪舞”整个过程学习完后,老师又安排了“渐次叠加”的读法,潮水每涌来一些,就多加一组学生进来读。从一组读到最后全班读,学生的声音就好像是声浪,模拟出白洋潮从潮生到潮盛最后到潮怒的全过程。所以,我觉得今天的朗读,一方面是让学生深入去体验的一种策略;另一方面,“朗读”本身是不是也是老师用这篇课文去教的一个内容。教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去朗读,读出语言背后的内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