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 第3章 人力资源战略与计划1.ppt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9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力资源管理 第3章 人力资源战略与计划1.ppt

人力资源管理第3章人力资源战略与计划1.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章人力资源战略与计划夏普科制造公司(SharpcoManufacturing)的营销经理马克·斯旺(MarkSwann)在每周经理例会上说:“我有个好消息,我们可以与麦多德公司(MedordCorporation)签订一大笔合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一年而不是两年内完成该计划。我告诉过他们我们能够做到。”然而人力资源副经理琳达·克兰(LindaCrane)的话却使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现实,她说:“在我看来,我们现有的工人并不具备按麦多德公司的标准生产出优质产品所需的专业知识。在原来两年的计划进度表中,我们曾计划对现有工人逐步进行培训。但是按现在这个新的时间表,我们将不得不到劳动力市场上招聘那些具有该方面工作经验的工人。或许我门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一下这个方案,看看是否确实需要这么做。如果我们要在一年而不是两年中完成这一计划,人力资源成本将大幅度上升。不错,我们能做到一年内完成,但是由于有这些约束条件,这个计划的效益会好吗?”3.1人力资源战略计划一、人力资源计划的目标和作用人力资源计划对组织的贡献人力资源计划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二、人力资源计划的内容战略计划三、人力资源计划与组织计划的关系3.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回归分析(regressionanalysis)是通过对一些变量(被称为自变量)的了解来预测某个变量(被称为因变量)的定量技术。当只有一个因变量和一个自变量时,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当自变量大于一个时,称为多元回归。一、管理人员判断法二、转换比率法(经验预测)三、集体预测法——德尔菲法(Delphi)遵循的原则四、回归分析法例1:某中型公司过去10年来的人力资源数据如下表,假设今后公司仍保持这种发展趋势,预测今后第三年,第五年所需的人数。年度x12345678910人数y500480490510520540560550580620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小结需求预测主要研究组织内部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供给预测则需要研究组织内部的供给和外部的供给两个方面。供给预测首先需要考察组织现有的人力资源存量,然后假定组织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保持不变,对未来的人力资源数量进行预测。供给预测方法一、技能清单姓名:二、管理人员置换图事业部张三0李四2三、人力接续计划外部招聘提升进来四、转换矩阵—马尔可夫方法某公司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马尔可夫分析五、外部劳动力供给预测例:人力资源规划及其各项业务计划教育培训计划实例分析与讨论新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2008年7月,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制定下发《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在广东省实施。指出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使劳动者“工龄归零”;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通过非法劳务派遣;明显违反诚信和公平原则等规避行为——统统被认定是无效行为。华为员工被要求重签劳动合同,工龄从零开始计算;并且工龄在8年以上的员工可辞职后再上岗,从老员工变成“新人”,同时获得一笔补偿金。华为认为,这是为了“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让员工重新签合同也是为了理顺劳动关系。此前,劳动部门对此事认定是“劳资双方自愿协商的结果,公司的新《规定》和公司解除劳动关系的程序无违法之处。”如今,劳动部门有关负责人说,虽然《指导意见》不是专门针对该事件,但恰恰是对类似华为的做法进行了限制和无效的认定。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