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医患沟通——医患之外第三方视角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的要素包括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动作。就其影响力来说,沟通的内容占7%,影响最小;沟通的动作占55%,影响最大;沟通的方法占38%,居两者之间。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就是在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伤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中华医学会处理的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中,50%以上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为什么会出现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站在医务人员角度一、对医患沟通重要性认识不够♦卡耐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靠人际关系、处世技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二十六条:“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一条:“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医患关系的现状医患关系之痛现在做医生的难处:医院与医生不能承受之痛患者与家属不能承受之痛患者希望医方希望医院的现状:现阶段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暴力袭医的原因:二、观念转变不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生是服务——征得患者的同意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医患关系的法律化,双方约定权利义务,共同参与的医患关系。21世纪的医生应该是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谈者。医学是造福人类的学问,医学绝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的学科医患关系内涵更加丰富三、换位思考不够患者因病而使其个性、情绪及行为被扭曲或使潜在的心理弱点突出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求医心切高度的自我中心明显的负性情感反应:基本焦虑自我良好感的丧失悲伤恐惧易激惹愤怒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不同的角度三、医患互信不够患者心态患者不懂医学知识,应当听医生的话。患者太多,没有时间耐心细致地解释,另外患者也听不懂一些小病没关系,司空见惯,患者及家属大惊小怪。医疗费用、药品定价不是医院定的,患者无理对医院提出费用过高问题。工作太忙,职业风险大,收入低,价值无所体现,很辛苦,得不到理解,很委屈。由于医患纠纷紧张,保护自己,只要不违规,也不会积极突破实施抢救。检查完备,不能考虑费用问题。患者是否要告我。医患之间应怎样进行沟通沟通的基础沟通内容沟通方式——告知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下列诊疗活动进行前也应当现行告知、在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的同意后进行,如:告知内容用药的特殊副作用、自费药、医保不给报销内容;医疗物品需要自费部分;患者有权选择治疗与否、详细告知拒绝转院治疗后果;具有合法代理身份的人签字;死亡时告知解剖查死因;解剖时告知解剖部位和解剖器官如何处理家属授权。沟通方式43重视书面沟通注重交流过程注意医务人员的协调沟通如何沟通?沟通锦囊微笑的力量英国诗人雪莱说:微笑是一种语言医务人员的微笑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应体现尊重对方,应耐心倾听对方的倾诉,同情患者的病情,有愿为患者奉献爱心的姿态,本着诚信的原则,坚持做到“12345”:一个技巧:注重技巧,多听病人或家属说几句,尽量让病人和家属宣泄和倾诉,对患者的病情尽可能作出准确解释。二个掌握:掌握病情、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掌握患者医疗费用情况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三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教育程度、情绪状态及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沟通对象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四个避免:避免使用刺激对方情绪的语气、语调、语句;避免压抑对方情绪、刻意改变对方的观点;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强求对方立即接受医生的意见和事实。注重态度,接待患者要端庄大方、热情负责;注重语言,语言要通俗、清晰、明了,富有情感,避免使用模棱两可、同音异义或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