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重点的课文、诗词的解析G9B18《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6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中语文人教版重点的课文、诗词的解析G9B18《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

初中语文人教版重点的课文、诗词的解析G9B18《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鱼我所欲也①孟子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绝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④,管夷吾举于士⑤,孙叔敖举于海⑥,百里奚举于市⑦。故天将降大任⑧于是人也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⑩,空乏⑪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⑫,所以动心忍性⑬,曾益⑭其所不能。人恒过⑮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⑯而后作⑰,征于色⑱发于声⑲而后喻⑳。入(21)则无法家拂士(22),出(23)则无敌国(24)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25)而死于安乐(26)也。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标题是编者加的。②〔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③〔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④〔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⑤〔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得到任用。⑥〔孙叔敖举于海〕孙步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⑦〔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⑧〔任〕责任,使命。⑨〔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⑩〔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⑪〔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⑫〔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⑬〔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⑭〔曾益〕增加。曾,通“增”。⑮〔恒过〕常常犯错误。⑯〔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⑰〔作〕奋起,指有所作为。⑱〔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⑲〔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⑳〔而后喻〕(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1)〔入〕指在国内。(22)〔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3)〔出〕指在国外。(2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5)〔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26)〔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们引用,也应要求学生能背,能用。二、问题研究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三、练习说明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