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47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代诗文阅读.ppt

古代诗文阅读.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考纲精研考点梳理山东江苏命题特点:1.从选材范围看,唐宋诗词是诗歌鉴赏设题的重要内容。2.从选材内容看,一般以借景抒情且写作背景淡化的诗歌为主。3.从赋分看,分值在8至11分之间,大多为2至3题,近几年广东考题都设置为7分。4.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近几年的考题,可以看出,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技法精点2.必看作者。熟悉的作者,我们了解他的生平遭遇、作品风格,就很容易理解其诗词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贺的奇诡谲幻、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高适的悲壮苍凉、温庭筠的绮丽香艳、苏轼的豪迈奔放、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等。3.必看注释。可以借注释了解诗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以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该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该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该诗的用典或意境。4.必看意象。意象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5.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准确理解题干暗示的信息。二、解题技法(一)答题要求:1.知人论世,品味特点。2.依据题目,突出作品特点。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的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3.分点答题,点后例证。4.就诗论诗,不枝不蔓。高考诗歌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或引用其他作品来比较赏析,但要有结合原诗分析的意识。5.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切景语皆情语”等常见的文学评论语言,运用恰当,可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二)答题方法:答题时,应该“因题而异”。1.简答型。做到题干问什么,你就答什么;它要什么,你就给什么。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日暮①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问: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综述型。对这类题一定要研读题干,审清题意,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和答案要点,弄清几个问题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①将:行,流过。问: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指津:这道题含有两问,一问是用了什么手法,一问是表达了作品的什么主旨,答题时一定按照题目要求依次作答。此类题可采取“总——分——总”的模式来回答问题,步骤是:①诗歌写了什么(概括内容或诗歌特色);②如何写的(依据试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审美特点);③揭示这样写的好处(抒发什么情感,或反映什么社会现实、表现什么情趣、寄托什么情怀等)。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和“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3.比较型。此类题通过研读两首诗或是一首诗的不同版本,比照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比较点:形象、语言、结构、内容、情感、技巧);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紧扣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①,空翠湿人衣。【注】①元:原来。问:简要说明两首都写了“山中”景色的唐诗各有什么特点,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指津:这类题首先是审清题目要比较的角度,明确可比点,然后紧扣有关词句进行分析阐述(此题就是摘选写景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