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咬文嚼字》教学方案设计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中学吴文庆教材分析单元地位《咬文嚼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它们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所以,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既要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又要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增强文艺赏析能力。这是新课标对这一单元的总体教学要求。课文分析《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的美学思想是强调主客统一。他认为:“美不仅在心,也不仅在物,而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他的这篇《咬文嚼字》就是他的美学思想的再现。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对象特点:高二普通班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已稍稍具备,他们能阅读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但对于文化内涵较丰富的文章鉴赏能力还稍有欠缺。所以,他们能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却很难独立完整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形成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对生活常识也比较感兴趣,对诗的兴趣也较浓厚。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这篇文章的前提。学习习惯: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举一反三。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训练学生延伸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时,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学习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括文章相关材料,学会归纳总结;品味文章的妙语佳句,体会作者观点教学难点:延伸学生思维,在举一反三中学会评价作者观点,并在深入领会中活用作者的观点,引入到今后的写作之中。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具使用:多媒体八、教学过程:导入:由曾国藩的“屡战屡败”与左宗棠的“屡败屡战”的故事导入:中国文字需得咬嚼一番,才能品出个中深味。以此引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板书)设计意图:用学生熟知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快速带入到课文情境的学习中来。赏析文本请学生速读1~5段,筛选其中所“咬嚼”的内容,并说说作者在此内容中注入了怎样的观点(或态度、情感)注意:此处师生共同探讨后明确(显现多媒体)“咬嚼”的内容有:作者的观点为: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2、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的故事;文章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3、“推”和“敲”的故事;文字和情感密切相关,要注意意境。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浅易探究中,让学生充当主人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争取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二)针对以上观点,师生看多媒体,学会举一反三。示例如下:1、辨别“吃在中国”“在中国吃”“在吃中国”三句话的意味(设计目的是,以此例证明:短语变序,即改变句式,就产生不同含义或情感。)参考答案:吃在中国——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想吃美食,到中国去。此两句含有自豪之情,含褒义;在吃中国——挥霍公款,吃穷中国。此句含有愤怒的情感,含贬义。2、辨别“给我一枝枪”与“给我一枪”、“船长没喝酒”与“船长今天没喝酒”两组句子的意味。(设计目的是,以此例证明:文字增减后,意味也不同)3、辨别“採(踩)着老奶奶上岸”的意味。(设计目的,以此例证明:文字和情感密切相关,要注意意境。)参考答案:“採”,“搀扶”意,有做好人好事的情怀;“踩”,“践踏”意,行为极端恶劣;归纳总结:师问:这些例子,归根结缔,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请到文中筛选。明确: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就是更动了情感。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设计意图:这番总结,让学生从总体上加强认知,同时让学生有一份成功感,便于他们对后面的探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期望,克服了争学习学评论文的畏难情绪。思考问题,筛选作答:师问:作者认为必须“咬文嚼字”的原因我们找到了,那么,1、什么是“咬文嚼字”呢?2、怎样做到“咬文嚼字”呢?3、“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呢?(师生研究后,可在文末寻到答案)明确为:(多媒体)1)、“咬文嚼字”是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2)、要做到“咬文嚼字”,就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3)、通过“咬文嚼字”,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师生齐读此段)师问:文学史上有哪些作家、作品是拥有“咬文嚼字”精神与效果的呢?(师提醒学生,可从文中看到文外。)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6~7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