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咬文嚼字》教案.doc

《咬文嚼字》教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引导学生讨论,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教学重点:总体把握全文,掌握字词。教学难点: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教学方法:点评法;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分组讨论作者主张。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对文意进行分析并做简要评价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根据日常语言习惯,说说下列句子有什么不同,并说出你的依据:A你是没有骨气的人。B你这没有骨气的人。明确:B句语气更强烈。导入:这是郭沫若先生发现的一条语言规律,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其实也不难发现的。然而有些地方这条规律就不适用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还要学会“咬文嚼字”。朱光潜先生就有这样一篇文章。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三、感知课文。(1)注音:涎()茗()镞()滥()(2)划出词语并解释:1.援例2.锱铢必较3.斟酌4.岑寂5.剥啄6.粗枝大叶7.推敲8.玩索(3)思考:“咬文嚼字”的原意是什么?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作者认为,通过“咬文嚼字”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即文章主旨)四、研习作品。(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结构不同,不合逻辑朱光潜先生并不停留于此,继续追问“这”和“是”的不同。2.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朗读第三自然段。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2.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B.作者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齐读最后一段,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五、思考练习。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其思想感情的不同。A.“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B.“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一段最古的长城》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两句话要说明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个一般陈述句。B句则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六、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的主张。2、积累重点词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