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成都市中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从题材上看,成都市近三年中考分别选用了《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和《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三篇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哲理趣味的优美散文。从考查的能力要求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重要核心,“分析综合”是最重要的能力考点。从中考散文的题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1、整体感知作品的中心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表达的情感。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4、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段落的内容及作用。5、鉴赏、评价文章局部或整体突出的艺术特点。6、能准确简明地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且进行适当的拓展。(四)考点聚焦思想感情应对策略:(二)结合关键语句,揣摩句子蕴藏情感(三)结合个人阅历,思考作者价值取向2、结构思路应对策略:(一)循时空、行踪的变化,找线索(二)寻贯通始终的事物,找线索问题:如果把文章的标题“一只土碗”改成“转变”,你认为怎么样?请阐述理由。解析:我们通览全文,结合题目,不难看出,该文的结构线索就是文题“一只土碗”,文章围绕这一线索贯穿了许多情节,而“变化”情节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能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作答:不可。理由:①“一只土碗”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始终,文章的情节都围绕它展开;②以“一只土碗”为标题,寓意含蓄,可以引起读者兴趣;③以“转变”为标题,过于直白,不够含蓄。(三)透过表达情感的词句,找线索(200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问题:这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散文,在行文过程中,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解析:文章通过对年的呼唤,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沉的爱。这种感情虽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通过“故乡”“家园”“村口”“游子”“背井离乡”“乡音”“远方的亲人”等反复出现的词语,以及提到故乡、亲人时,一系列饱蘸感情的句子,我们不难归纳出该文的感情线索是“对故乡、亲人的爱”。常见题型:(1)揣摩写法。如2009年兰州市中考阅读《悠长的铃声》试题: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2)理解意图。如2008年重庆市中考阅读《别踩疼雪》试题: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应对策略:(一)结合语境,体会作用。(2009年陕西省中考)问题:文章第3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解析:分析艺术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找出运用的是何种艺术手法。分析第3段我们发现,作者用到了“竟然”“甚至”等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词语,第四段开头用“但是”转折,批评了自己的无知、任性和忘本。很明显,这里运用的是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为了更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二)依据位置,揣摩作用。(2008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问题: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解析:开头写“我”对杨木桩的随意,为下文抒发自己对它的喜爱和赞颂之情作了铺垫。同时,与结尾抒发了对杨木桩生命成长的惊叹和敬仰之情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三)紧扣主题,理解作用(2008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问题: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解析: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是分析其是怎样为突出主题服务的。文末“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灵魂”深情抒情句,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据此,我们发现,文中壶口瀑布具有象征意义,她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象征了我们的民族精神。4、品味语言常见题型:(1)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句意。如2009吉林省中考阅读《父亲为我念书》试题:解释“垂涎欲滴”在句中的意思。(2)品味词句的表达作用。如2008年湖北武汉中考阅读《神奇的丝瓜》试题:品味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两个丝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上面看下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3)对句子运用的妙处进行赏析。如2008年湖北罗田中考阅读《静夜听风》试题:请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评点文中画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应对策略:(一)放入具体语境(2008江苏南京中考语文试题)问题:说说第④段中“着色的情感”的含义。解析:本题可扣住这一小节的中心句“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作析,“着色”是因为诗人运用了一些表达色彩的词语,而这些富有色彩的词语往往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所以不难概括出含义为“诗词中表达色彩的词语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二)结合修辞手法(2008江西中考语文试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