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教材总体结构二、教材教学基本观点与总体目标三、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四、教科书改革的重点五、实验教材的基本成果和问题六、初高中衔接问题七、教学的思考与建议必修课程5个模块(各36课时)数学1:集合、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必选模块(各36课时)系列3、4是为对数学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的学生设置选修系列4(各18课时)6.初等数论初步;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9.风险与决策;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注:1、2、4、5、6、7、9作为高考备选科目;第3、8、10三个专题不再列入备选专题,只作为课外读物出版。模块与专题的逻辑顺序二、基本观点与总体目标(一)基本观点1.坚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等;教学强调概念理解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为学生铺设合理的认知台阶,强调变式训练等;学生学习刻苦,基础扎实,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强等。2.针对(教学)问题进行改革数学教学“不自然”,强加于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内部动机都有不利影响;缺乏问题意识,解答“结构良好”的问题多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少,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力,进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利;重结果轻过程,结论记忆多关注知识背景和应用少,“掐头去尾烧中段”,导致学习过程不完整;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方法论层次的内容渗透不够,机械模仿多独立思考少,数学思维层次不高“讲逻辑而不讲思想”,强调细枝末节多,关注数学思想、理性精神不够,对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不利。3.数学课改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基础与创新数学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数学化与情境化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过程与结果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书本知识与数学应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信息技术时代要求基础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因此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数学教学中师生的平等交流、互动等。但是师生平等强调的是人格平等,并不是“一切平等”,因为教师的人生阅历、认知结构、知识储备等决定了师生交流、互动中的主动和主导地位。“双主体”观能客观地反映师生关系:学生是学的主体,主要表现在思维的自主;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学校里的学习要以接受式学习为主。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一般的,明确知识(概念性知识)可以是接受式学习为主,而默会知识(方法性知识)则应当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因为默会知识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设计合适的活动才能使学生领悟其内涵。不能简单地把“接受式”“发现式”学习,等同于学习方式的被动或主动!我国数学教育传统比较强调教师的传授,强调经过学生艰苦努力,反复的练习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视不够,学生学得比较被动学习方式的被动或主动,关键并不在于它是“接受的”还是“发现的”,而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参与程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式讲解非常重要,否则,学习质量和效益都无法保证。教师应对如何讲解精心设计,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接受与探究相结合,形成互补,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与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环境,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独立思考,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已有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而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基础与创新首先,落实“双基”,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极其重要。中学数学教学最主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基础打好,使学生通过主动思维和有意义学习而掌握严肃、本质的数学。基础中体现的思想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从中学会的方法和思想迁移能力极强。创新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而来的。任何认为强调创新就可以离开或削弱数学知识传授的想法或做法都是错误的。打基础的过程可以培养创造力。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概念的概括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基础与创新融为一体。有效的数学活动是落实“双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数学教育中,应以“双基”为载体,在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