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doc

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州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讨论稿)一、“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更新观念,确立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围绕“十五”建设的目标,为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适应学校事业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学校将人才工作、教师队伍建设与校内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政策导向,采取多种措施,在全校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以及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进一步确立了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核心地位。“十五”期间,学校专门召开了全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责任制,与院(系)签订了“十五”期间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责任书》,将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各级领导的任期考核、与院(系)的业绩奖励挂钩;出台了《苏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成立了“苏州大学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从而将人才工作切实放到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校涌现出了一批敬业爱岗、成绩斐然的优秀教师。截止到2005年10月(以下所有统计数据都截止至此时间),学校具有专任教师2047人,其中正高390人,副高639人。拥有院士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1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5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1人,省“教学名师奖”1人,省优秀学科梯队12个,省优秀学科带头人13人,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124人次,省“333工程”培养人选77人次。健全了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十五”期间,我校重点实施了“博硕士工程”,着力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校出台了“全额发放在职攻读博硕士学位教师的工资、津贴和福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对通过在职培养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费。五年来,有233人获得了博士学位,有442人获得了硕士学位。截止到2005年10月,我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1288人,占教师总数的62.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22人,占教师总数的20.6%。同时,我校进一步完善了出国(境)人员管理制度,积极推荐骨干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出国进修、访问、合作研究,拓宽了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五年来,共推荐298名教师通过国家公派、省公派和校际交流等途径出国(境)学习深造,回归率达98%以上,并有15人获得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学校给予了1:1配套经费。另外,我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社会实践等,通过各种途径和优惠政策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了学科梯队建设。“十五”期间,我校加强了学科梯队建设,重视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使用,在积极实施省“青蓝工程”、“333工程”的基础上,建立并健全了校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机制,通过考核和奖励措施,激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五年来,共有31人次成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有36人次成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选拔了56名校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9名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并发放了科研资助;对前一批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人选和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了期满考核,对17名考核优秀人员发放了奖励经费。完善了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十五”期间,我校进一步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了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切实加强了学科建设,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水平,补充了师资队伍的数量。五年来,我校共引进专任教师652人,占现有教师总数的29.3%;其中正高职人员71人,副高职人员116人,博士201人,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50人。学校设立了特聘教授制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以迅速提升我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我校设置了首批特聘教授岗位20个,已聘任特聘教授3人。学校还建立了柔性引进机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的用人观念,将引进专家和引进智力结合起来,促进了校内外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我校五年来先后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其中院士4人,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加强了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建立健全了博士后管理机制。“十五”期间,我校新增博士后流动站3个,从而使现有博士后流动站数达到6个,并对每个流动站给予10万元的启动建设费。同时,学校出台了相关文件,完善了博士后流动站的管理办法,加大了博士后工作的管理力度,强化了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同时进一步改善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五年来,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