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色河中学何英萍一、教材依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必修5)第一章数列2.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二、设计思想:由于本节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三、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B、能力目标:(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2)通过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五、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六、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教具: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七、学法指导:本节所渗透的数学方法;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类比.数学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归纳思想.八、教学准备:课件制作,例题的精选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上几节,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一例题.例1,计算:1+2+3+4+5+6+7+8+9+10.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生1:因为1+10=2+9=3+8=4+7=5+6,所以可凑成5个11,得到55.生2:可设S=1+2+3+4+5+6+7+8+9+10,根据加法交换律,又可写成S=10+9+8+7+6+5+4+3+2+1.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所以我们得到S=55,即1+2+3+4+5+6+7+8+9+10=55师:高斯神速计算出1到100所有自然数的各的方法,和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法相类似.理由是:1+100=2+99=3+98=...=50+51=101,有50个101,所以1+2+3+...+100=50×101=5050.请同学们想一下,上面的方法用到等差数列的哪一个性质呢?生3:数列{}是等差数列,若,则(二)教授新课(尝试推导)师: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项数为,第项,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如何来导出它的前项和计算公式呢?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自己完成推导,并请一位学生板演.生4:也可写成两式相加得=所以(I)师:好!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项数为,则代入公式(1)得将此方法叫倒序相加法(II)上面(I)、(II)两个式子称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公式(I)是基本的,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类比,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下底是第项,高是项数n.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d,n,,),它们由哪几个关系联系?[,];这些量中有几个可自由变化?(三个)从而了解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公式(I)和(II)的一些应用.(三)、公式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练,形成技能).1、直接代公式(让学生迅速熟悉公式,即用基本量观点认识公式)例2、计算:(1)1+2+3+...+n(2)1+3+5+...+(2n-1)(3)2+4+6+...+2n(4)1-2+3-4+5-6+...+(2n-1)-2n请同学们先完成(1)-(3),并请一位同学回答.生5:直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I),得(1)1+2+3+...+n=(2)1+3+5+...+(2n-1)=(3)2+4+6+...+2n==n(n+1)师:第(4)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