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的赋存形式研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22 大小:7.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页岩气的赋存形式研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页岩气的赋存形式研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页岩气的赋存形式研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HYPERLINK"s://wkretype.bdimg/retype/zoom/244c7aa00b52acfc7cacb?pn=1&x=0&y=0&raww=200&rawh=118&o=png_6_0_0_45_1149_37_22_841.5_1189.5&type=pic&aimh=118&md5sum=762424807dd6a7a4effe68321a5717a6&sign=a88af3bc3c&zoom=&png=0-15221&jpg=0-13091"\t"_blank"第25卷第6期2021年6月文章编号:100128166(2021)0620597208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INEARTHSCIENCEVol.25No.6Jun.,2021页岩气的赋存形式研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张雪芬,陆现彩13,刘(1.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2.257015)摘要:,其赋存形式具有多样性,,。综述了页岩气的赋存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包括页岩气成因、(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岩石含水量)、岩石结构(孔隙度、渗透率)和温度、压力等。认识影响不同形式页岩气赋存量的地质因素,有助于利用容积法评估页岩气地质储量的水平,因为游离态页岩气的含量取决于页岩的有效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而吸附态页岩气的含量则受页岩的气体吸附能力影响。认为发展页岩孔隙结构表征技术,研究页岩气在粘土矿物表面和纳米孔隙中的吸附行为,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地质条件下页岩气的赋存形式,并为页岩气的资源评价提供更为准确的参数,因此它们将是页岩气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之一。关键词:页岩气;赋存形式;地质储量;粘土矿物;纳米孔隙中图分类号:P618.13;TE122.3文献标志码:A大也加强了对页岩气的勘探及实验研究,对泥盆系、石炭系和侏罗系页岩气的勘探潜力进行了评[6,7]估。我国页岩气勘探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页岩气有利区评价方面,认为上扬子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志留系地层具有页岩气的勘[8]探潜力。Curtis定义了现代页岩气的概念,认为页岩气[5]1引言21世纪中叶将是以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时代,但是随着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我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已处于中期阶段,那些规模大、储量大、资源丰度高、易勘探、好开采的天然气资源越来越少,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将勘探发展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前不被重视的、开发效益相对较差的、勘探开发技术要求高的天[1~3]然气资源。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成气等非常[4]规天然气资源成为了首要的资源接替者。页岩气是指以游离、吸附和溶解状态赋存于暗色泥页岩中的天然气,是典型的“自生自储”系统。早在1976年,美国能源部就对东部页岩气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和石油工程的研究,发现了Antrim页岩、Ohio页岩、NewAlbany页岩、Barnett页岩和Lewis页岩等五[5]大页岩气系统,并进行了工业开采。近年来加拿①收稿日期:2021210220;修回日期:2014211.可以是储存在天然裂隙和粒间孔隙中的游离气,也可以是干酪根和页岩颗粒表面的吸附气或是干酪根和沥青中的溶解气,指出吸附作用是页岩气聚集的基本方式之一,吸附气含量可占页岩气总含量的将页岩气概括为:主体上以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于泥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聚集,其中吸附作用是页岩气成藏的重要机理之一。页岩气的吸附作用主要体现在岩层[6]对甲烷气体的吸附能力之上。Ross等研究了加20%~85%。此后,国内学者张金川等[9](编号:40673041)和“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泥质烃源岩中纳米孔隙的成岩演化特征及其排烃意义”泥质烃源岩中粘土矿(编号:40973029)资助.物—典型油气分子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及其油气地质学意义”作者简介:张雪芬(19822),女,浙江诸暨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学研究.E2mail:xfz8202@1263通讯作者:陆现彩(19722),男,山东嘉祥人,教授,主要从事含油气系统的地球化学过程以及表面矿物学研究.E2mail:xcljun@nju.eduHYPERLINK"s://wkretype.bdimg/retype/zoom/244c7aa00b52acfc7cacb?pn=2&x=0&y=0&raww=200&rawh=118&o=png_6_0_0_45_1149_37_22_841.5_1189.5&type=pic&aimh=118&md5sum=762424807dd6a7a4effe68321a5717a6&sig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