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学案.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鱼我所欲也学案.doc

鱼我所欲也学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鱼,我所欲也》导学学案(主笔人刘丽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明白地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比喻生动、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历史局限性及其现实意义。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简单了解孟子思想。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观点。3、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明白地翻译课文第一段。二、学习过程1、走进作者:孟子,名,字,时期家、家和散文家。是继之后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地位仅次于,被后世尊称为,以并称。在政治上,他主张行仁政,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读文正音: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3、结合书下注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贤者能勿丧耳4、联系注解,运用“增、删、补、留、换、调”的方法疏通文意。准确翻译下列句子:=1\*GB3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GB3②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3\*GB3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4\*GB3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分析文章中心论点:6、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明白地翻译课文第二、三段。2、熟读背诵二、三段。二、学习过程:1、复习背诵第一段2、结合书下注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一箪食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穷乏者得我欤万钟于我何加焉向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3、联系注解,运用“增、删、补、留、换、调”的方法疏通文意。准确翻译下列句子:=1\*GB3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2\*GB3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GB3③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GB3④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一词多义:故不为苟得也呼尔而与之为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吾与点也呼尔而与之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而于由是则生而有而有不用也万钟于我何加焉5、古今异义古:所欲有甚于生者古:故患有所不辟也甚患今:今: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古:万钟于我何加焉使钟今:今:6、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课文。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比喻生动、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历史局限性及其现实意义。二、学习过程1、复习背诵课文。2、明确文章的观点及论证思路,思考、讨论、明确:=1\*GB3①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是通过什么方式提出的?=2\*GB3②第一段提出论点后,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观点的?=3\*GB3③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什么角度(正面或反面)论述了什么问题?=4\*GB3④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什么角度(正面或反面)论述了什么问题?3、归纳总结:从全文看,本文先运用的方式提出了的中心论点,接着先后运用了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的观点。4、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5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6、现实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小偷行窃,歹徒行凶……的事件时,你会奉行舍生取义的行为准则吗?为什么?五、走近中考,拓展练习(2008年河南省中考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一)《鱼,我所欲也》第=2\*GB3②段(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3)孔子辞不受(4)辞而行。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3)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