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进展.pptx
上传人:骑着****猪猪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113KB 金币:2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进展.pptx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进展.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2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中最多的一类药物,占医院药费总额中40%左右,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关系重大。近年来不同类别的新抗菌药物投入临床使用,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迫使临床医生要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现从临床角度就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几类抗菌药物及投药新观念加以概述,以供参考。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进展1、β-内酰胺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服产β-内酰胺酶细菌耐药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对β-内酰胺酶不够稳定的药物与不同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抗生素合剂。合剂中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保护与其组合的β-内酰胺抗生素,使其不被β-内酰胺酶水解,继续发挥抗菌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3种。这些酶抑制剂本身也属于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在其单独使用时只有很弱的杀菌作用。其主要应用价值在于保护与其组合的药物不被β-内酰胺酶水解。3种常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谱与抑酶活性有所不同,见表1。表13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区别表2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与酶抑制剂合剂2、第四代头孢与新碳青酶烯类药物:开发第四代头孢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即AmpC酶。AmpC基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G-杆菌,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很低,不足以引起耐药,但存在于阴沟肠杆菌,沙雷氏菌等细菌中的ampc基因表达可成百升高,引起棘手耐药问题。二、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意义表3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红霉素的药代动力学比较大环内酯类与喹诺酶类类似,其细胞及组织穿透力强,组织中浓度高于血药浓度,细胞内浓度大于细胞外,因此可应用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在细胞内繁殖的病原体。阿奇霉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的G-菌如流感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治疗社区肺炎的第一选择。三、怎样评价新喹诺类药物表4喹诺酮类药物新分类方法新的分类的特点是将原来的第一、二代合称为一代,将经较早期开发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总称为第二代,第三代则在第二代基础上又增加了抗G+球菌的活性,第四代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增加了抗厌氧菌的活性,此种分类方法更符合药物的现状,也方便临床应用。喹诺酮优点是口服吸收好,抗菌谱广、组织浓度高,较少有过敏反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某些副反应重,可表现在心脏、肝脏神经系统,及动物实验中有潜在致畸作用及影响幼年关节发育,孕妇和儿童不宜应用。四、抗菌药物后效应及投用间隔的新观念: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青霉素、一、二、三代头孢、缩短间隔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氨基苷类、喹诺酮类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碳青烯类及四代头孢:介于两者之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