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常见抗生素及临床应用.ppt
上传人:你的****书屋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ICU常见抗生素及临床应用.ppt

ICU常见抗生素及临床应用.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ICU常见抗生素及临床应用临床常见抗菌药物青霉素G青霉素复合制剂抗假单胞菌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二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其他β-内酰胺类使用注意事项氨基糖甙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药物糖肽类恶唑烷酮类抗真菌药抗菌药物的毒性作用按其作用性质①繁殖期杀菌剂:有β-内酰胺类、先锋霉素族;②静止期杀菌剂:如氨糖甙类、多粘菌素类;③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等;④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抗生素的选择抗生素的选择抗病原微生物治疗抗病原微生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HAP、NP)院内获得性肺炎(HAP、NP)外科手术抗生素预防性应用降阶梯治疗降阶梯治疗的基本概念细菌流行病学和药敏资料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1)吸收过程:轻、中度感染:敏感、口服易吸收重度感染:静脉给药(2)分布:脑膜炎:氯霉素、磺胺嘧啶、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异肼、5-氟胞嘧啶、甲硝唑等;妊妇:禁用氨基糖甙及四环素类,易通过胎盘屏障(3)排泄:途径之一:肾脏排泄,下尿路感染: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途径之二:肝胆系统排泄,胆道感染:林可霉素、利福平、头孢唑酮、头孢三嗪(4)代谢:氯霉素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失去抗菌活性;头孢噻肟在体内代谢生成去乙酰头孢噻肟,亦具抗菌活性,但较原药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与配伍联合应用的结果协同(25%)、累加、无关(60-70%)、拮抗(5%~10%)PG+丁卡协同PG+红、氯拮抗红+氯累加丁卡+红、氯协同或累加PG+磺胺无关联合用药适应证1.混合感染。2.严重感染。3.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物不易透入者。4.抑制水解酶的菌种感染。5.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发生而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者,而该类细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如结核菌。抗菌药的配伍注意1红与氯、青霉素与庆大霉素:不要放在同一瓶里;2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严禁与酸性药物(如VitC、氨基酸等)或碱性药物(如氨茶硷、碳酸氢钠等)配伍3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最好采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用葡萄糖液,分解增快而导致疗效降低。耐药机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强调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根据药动学特点选择抗菌药(PK)⑴根据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率选药轻、中度感染:口服易吸收的抗菌药严重的感染:宜选用静脉给药,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各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⑵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选药不同的抗菌药其分布特点不同,不同部位的感染应选择相应部位药物浓度高的抗菌药。脑膜炎青霉素G、SD、第三代头孢骨克林、林可、磷、氧氟、依诺、环丙前列腺氟喹诺酮、红、SMZ、TMP、四胆汁大环内酯、林可、利福、哌酮、曲松;庆大等、氨苄、哌拉胎儿循环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磺胺类(不用)⑶根据药物的排泄特点选药①泌尿道感染:主要以原形从肾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尿药浓度比血药浓度高数十倍以上;②胆道感染:胆汁浓度较高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林可、克林、氨苄、第三代头孢等,可达血药浓度的数倍以上。Ⅰ类:“浓度依赖型”抗生素①代表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等。②定义: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Cmax),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至达到8~10×MIC时,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③特点:⑴有首次接触效应⑵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④用药方案:通过提高Cmax来提高疗效。给药间隔时间也逐渐转向一天一次。但因为药物毒性与峰值浓度相关,应监测血药浓度,保证其安全性Ⅱ类:“时间依赖型”抗生素①代表药:大环内酯类中的阿奇霉素、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及肽类抗真菌药等②定义:杀菌作用取决于其抗菌作用有效血药浓度,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与Cmax关系较小。当4×MIC时,MIC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的程度.③特点:此类药物无首次接触效应,又有较强的PAE.④用药方案:关键是延长和维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不是Cmax(%T=超过MIC的时间+药物的PAE时间)Ⅲ类:其它“时间依赖型”抗生素①代表药:大部分β-内酰胺类、部分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②定义:同II类,此类药物其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与Cmax关系较小③特点:无首次接触效应,并具极短的PAE者。④用药方案:持续静脉给药或多次给药,维持较为稳定的超过MIC的血药浓度(%T>MIC至少在40%~50%时,才可能提供最优化的疗效和产生最低细菌耐药性)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耐药性六、强调个体化给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