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教育的主体性在当今教育领域,“主体性”常常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要一提到发展素质教育,“重视教育主体性”这个话题就必不可少。可是,就近几年教育界建设发展教育主体性的成果来看,尽管“主体性”不时被教育工作者挂在嘴边,尽管因为这个词使用的频率之高,早已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距离真正实现教育主体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是任重道远。教育应该把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来培养,这是由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所决定的。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这一角度来理解教育的最高目的,我们可以把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弘扬了人的主体性,作为评判教育的一项根本价值标准。理论界在教育主体的研究上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教育者主体论、受教育者主体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主体论、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论、交互主体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国家主体三重主体论等理论成果。在此,我认为简单地以作用和被作用关系来划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片面思维习惯和做法是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这种划分标准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地位及其能动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者把受教育者划为客体,把教育者划为主体,使主客体分离成为相互独立的板块,在教育实施过程当中也贯彻这一理念,导致了我国培养人才教育体制弊端日益凸显,受教育者成为这一理念指导下的试验品甚至是牺牲品。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与客体性并非两对孤立事物或片断,即使是最最客体性的哲学也是人类主体性的曲折表现。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存在从来是也必须是互补性的存在。后来教育各界对此进行反思,并从中深刻认识到重视教育主体性必须既要重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两个积极性必须统一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以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教育为目的方式。在当今的教育中,主体性虽然是一个高频词,它并不具有自明性。主体性即主体能动性,它是一个具有递进性的四重含义的概念,在强调教育主体性时不能片面笼统地谈能动性,除了要从理论上把握能动性,还要从实践层面分析发挥能动性,否则就不利于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的显现,不利于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关于主体性,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理解:一、从行为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意义上划分,发出者为主体,接受者为客体,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由单纯接受式转变为教育者引导下的自我教育,将学生变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但是只是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对能动性作异化与非异化的划分。异化的能动性表现为对某种力量的屈从和盲从,非异化的能动性不是屈服于外在的力量的盲目行动,而是植根于一种独立的、基于人自己的生产性观察和思维之中的行为。自我教育不能以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行为发出者意义上的主体地位为宗旨,不能认为这种主体地位一确立,主体的自为性、自立性、创造性就立即彰显出来,因此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意识和判断是非能力的人,要防止异化的能动性。三、从深层上看,即从终极意义上看,主体的行为就是能动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异化的人也是自由的主体。要明确选择自由的自主性是自我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的根基。四、能动性有合乎规律和不合规律之分,只有选择合规律才能获得事实层面上的自由,教育要将尊重与要求、启发与灌输结合起来,教育要培养的是合乎规律的而不是为所欲为的能动主体。关于主体能动性的四个方面是一种递进关系,缺一不可。我们日益强调重视教育的主体性,在教育中究竟应该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呢?纵观中国教育事业近十年的发展,不难看出,我们确实在向这个方向迈进并且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不难发现,中国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政策结构等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历史遗留难题和现实国情共同交织所造成的,因此要在日后的教育中体现教育主体性这一重要理念,还是需要克服多方面困难而逐步实施的。发挥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需要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克服从前和当下的教育情况,即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客体化”现象。由于中国的教育传统更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而相对淡化个人价值,提倡师道尊严而抑制学生个性张扬,所以旧的教育方式以“服从”、“听话”为培养目的,以灌输和强制为主要方法,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的传递、演讲,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学生接受教育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需要,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缺少独立思考和自我内化。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表现,无权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显得被动,评价没有权力,与教师的教学地位不能平等,对于教师多是无条件服从等等。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缺乏受教育者主体发展性的制度化。此外,在教学内容上过于注重知识理论,缺乏与生活相关的实用性知识,普遍存在供给与需求的脱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