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秦始皇的一个小故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思考: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於咸阳宫。《冀朝铸回忆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围棋----象征中国思维,一切非白即黑。功绩:1.两次北伐、统一中国;2.采取有效经济政策(1927——1936)、富国强民;3.重视教育、保护学校南迁;4.稳固边疆、避免国家分裂;5.抗战有功、奠定大国地位;6.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7.坚持一个中国原则;8.热爱祖国人民、拒绝美国核武器……维护国家统一这一点,想必全世界的华人都有同感,蒋介石确实有功,1949年后,他虽败退台湾,但他从未提出台湾从中国独立,而且,他还处罚鼓吹台独的人,称“谁搞台独,我搞他脑袋”;大陆举行开国大典当天,他取消了原本的轰炸天安门计划;朝鲜战争时,他三次拒绝美国“用原子弹对付中共”的想法;“西沙海战”时,他默许解放军通过台湾海峡同越南作战……因此,与他斗了一辈子的毛泽东说,“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啊”不管出于何种政治动机和政治意识,他(蒋介石)在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确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立场是一贯的。1971年,蒋介石宣布主动退出联合国,确保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黄仁宇杨天石在接受《南都周刊》记者访问时谈蒋介石的功过:我认为蒋介石最主要的有两大功:第一大功就是领导北伐,1926-1928年,前后两次北伐,结果就是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大功就是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抗日战争。我还讲他有两大过,一个就是1927-1937年,十年的清党剿共反人民,一个是1946-1949年的三年内战反共反人民。这两大过呢,不瞒你说,立场不同,评价就不同。不抵抗政策在过去,一直流传着蒋介石1931年8月16日拍发“铣电”给张学良命令其不抵抗的事情。所谓的铣电电文传为:“北平。张副司令钧鉴。绝密。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中正。”有没有其他人证或者是更可信的证据?21世纪初期,有人根据根据窦应泰《张学良三次口述历史》一书,说“铣电”原件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的展柜中。大陆历史学家杨天石亲自电话询问窦应泰此事,得到的回答是“此书不足为据”。因此,所谓的“铣电”实际上得不到任何有效档案资料的支持,其可信度因此有待考证。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持什么态度?9月21日蒋返回南京后,主持在京中央委员会议,商讨对日策略,蒋主张“此时唯有诉诸公理,以日本侵占东省事实,先行提出国联与签订非战条约诸国……一面则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让至于相当程度,乃出于自卫最后之行动。”会议决定:“(一)外交方面,加设特种外交委员会,为对日决策研议机关;(二)军事方面,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并将讨粤和剿共计划,悉行停缓;(三)政治方面,推派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三人赴广东,呼吁统一团结,抵御外侮;(四)民众方面,由国民政府与中央党部分别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蒋主席召集会议决定对日方略纪事》,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续编》。蒋介石有没有电令张学良不抵抗?结果如何?作为当事者之一的张学良是怎么回忆此事?张学良有没有刻意隐瞒真相,他的说法有没有可信的证据?事变爆发当晚,张明确指示:“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19日、20日,张两次对舆论表态,表示:“东北军既无抵抗之力量,亦无开战之理由,已经电沈,严饬其绝对不抵抗,尽任日军所为。”坦言:“余窥透日军拟在满洲有某种行动后,即下令部下倘遇日军进攻,中国军警不得抗拒,须将军械子弹存入库房。当日军进攻消息传来时,余立时又下令收缴枪械,不得作报复行动。”22日,在日军侵略行动向东北全境扩展时,他仍指示所部“避免冲突,暂向安全地带退避,以期保全”。张学良为何坚持不抵抗政策?结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有一定社会基础。“安内”对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