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袁世凱對革命勢力的壓制袁世凱對革命勢力的壓制袁世凱的帝制運動稱帝經過操縱選舉:袁世凱組織公民黨,要求選舉正式總統,又派公民團包圍國會,脅迫議員投票,結果他當選為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民黨:袁世凱阻撓憲法的通過,並以二次革命「倡亂」為由,解散國民黨。後又公佈《中華民國約法》,廢除《臨時約法》,延長總統任期。稱帝經過答允《二十一條》: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提出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要求,並以協助革命黨作要脅。袁世凱急於稱帝,不敢開罪日本,在5月9日答允日本前四號的要求,第五號則容後協商。稱帝經過製造帝制輿論:袁世凱派人在報上發表文章指出中國應行君主制,又組織籌安會公開鼓吹帝制。最後他被擁戴為「中華帝國大皇帝」,於1915年12月接受帝位,翌年元旦登基。失勢經過中華革命黨成立:孫中山眼見袁世凱不斷破壞共和制度,便於1914年7月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護國運動展開:雲南前都督蔡鍔、進步黨人梁啟超、中華革命黨的李烈鈞,以及雲南都督唐繼堯共商討袁之舉。結果在1915年12月組織護國軍,聲討袁世凱。失勢經過帝制運動結束:護國軍聲勢大盛,袁世凱部屬節節敗退。多省宣佈獨立,要求袁世凱退位;加上外國反對,袁世凱便在1916年取消帝制,後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病死。袁世凱的帝制運動北洋軍閥的分裂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分裂,如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等。三派不斷發生衝突,演變成軍閥混戰的局面。府院之爭黎元洪繼任為總統後,以段祺瑞為國務總理。段祺瑞主張責任內閣制,以便獨攬大權,因此總統和國務院之間常生衝突,釀成了「府院之爭」。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段祺瑞竟組織督軍團通過對德宣戰議案,結果黎元洪把他去職。張勳復辟段祺瑞憤而離京,說服河南、山東等各省宣佈獨立,甚至出兵威脅北京。安徽督軍張勳先以調停姿態出現,然後迫黎元洪解散國會,擁溥儀復出稱帝。黎元洪再委任段祺瑞為總理,討伐張勳,復辟鬧劇才結束。護法運動段祺瑞以國務總理身分獨攬大權,毀棄《臨時約法》,拒絕召開國會。孫中山於1917年組織護法軍政府,出任大元帥,對抗被軍閥操縱的北京政府。洪憲帝制後的政局經過安徽的段祺瑞與河北的馮國璋不和,演變成皖系和直系之爭。1920年,直系和奉系的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直、奉兩系操縱北京政府。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勝利。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勝利。直皖戰爭時,滇、桂兩系互相爭持,滇系被逐。廣東軍閥陳炯明亦與滇、桂兩系在東南和西南開戰。軍閥割據形勢圖影響政治方面:各地軍閥分合無常,時和時戰,使國家四分五裂;北京政府的權力組織常隨軍閥的勝負而改變,朝令夕改,令人民無所適從。外交方面:軍閥靠借外債來維持強勢,列強藉此取得在中國各種特權,大肆剝削,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更低。影響經濟方面:內戰破壞農作物,農民被強徵作民伕,使農村經濟陷於崩潰,餓荒蔓延。軍閥又時常妄增稅項,濫發鈔票,造成金融混亂。為增加收入,參與非法行業,嚴重破壞社會經濟和腐蝕人心。社會方面:軍閥經常炸毀河堤水壩以阻擊敵軍,結果引致水旱之災,令人民無以為生。民國初年的政府常為軍人把持,你認為原因何在?思考步驟1.軍人在當時或以前的勢力如何?2.軍人在當時的政府中扮演甚麼角色?3.民初政府的勢力能否制衡軍權?答案參考清末以來軍人勢力已日漸強大全國軍權由軍人把持民初政府組織鬆散,軍人容易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