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诲人不倦学案一、基本要求: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二、文本疏通(解释划线字,尝试找出各语录中可能存在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句式)(翻译)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翻译)15·39子曰:“有教无类。”(成语“有教无类”)(翻译)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翻译)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翻译)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成语“诲人不倦”)(翻译)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成语“诗礼之训”)(翻译划线的句子):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句式)(成语“举一反三”、“一隅三反”)(翻译)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成语“闻一知十”)(翻译)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句式)(成语“切磋琢磨”、“告往知来”)(翻译划线句)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句式:宾前、省略、判断句)(成语“绘事后素”)(翻译)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翻译划线句,找出其中的活用的字并解释):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句式)(翻译)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成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翻译)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成语“各得其所”)(翻译)二:文本初探1.本章是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原则。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请再次细读课文,尝试按一下的原则来划分课文各语录。教育的作用1.2教育的对象3教育内容4.7教育原则与方法5.8.9.11.12教师素养6.10.13.14.15补充:成语小集合求仁得仁: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令色,讨好的表情。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结合。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有教无类:类,种类。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诗礼之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