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诊断与对策研究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表现,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诊断,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探求避免、消除这些心理障碍的方法。结果表明:人际关系紧张,抵触、逆反心理,焦虑、恐惧心理,自卑、自傲心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心理障碍。要避免和消除这些心理障碍,必须热爱学生,以情育心;改进教学,因材施教;运用适当的心理诱导、心理暗示;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关键词:心理障碍诊断研究1、问题的提出。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现代教学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的学习观,发展到既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又强调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效益的整体教育观。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和全面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研究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避免和消除心理障碍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2、表现与分析诊断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2、1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这一心理表现在师生情感的对立或思想隔阂,同学间性格或兴趣的矛盾。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仍处于尚未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生理、心理特点,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与教师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所以在学习活动中不愿受到教师的过多限制,希望自己在学习和行为上获得更大的自由,拥有更多的主动性。而教师则往往认为自己拥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利,在教学活动中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素质和培养道德品质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希望能支配、控制学生,要求学生接受其教育和指导,以维护自己的权威与尊严,师生间这种不同的愿望,就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另外,同学间因各人的家庭环境、性格、兴趣、爱好和教养水平不同,在学习活动中也会产生某些意见和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诱发心理障碍。这一心理障碍反映在学习态度上,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下降或消极对抗情绪的出现,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紧张和纪律松懈,对学习必然带来负面影响。2、2抵触、逆反心理。有些教师因为教学能力或工作态度的原因,在教育活动中内容安排缺乏科学性,组织教法没有艺术性,因而常会出现内容单一,教法单调,或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现象,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方式方法、激发兴趣,缺少师生间的感情交流,而一味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用体罚、成绩不合格来威吓学生;有的教师甚至把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动不动就训斥、迁怒、体罚学生,导致学生产生抵触、逆反心理,2、3焦虑、恐惧心理。由于学习内容要求会有一定难度,学生免不了会感到困难或受过挫折,在一时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特别是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面对测验、考试、升学,会感到悲观、失望,更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受这一情绪困扰,学生会出现很烦躁,容易迁怒,神经过敏,坐卧不安,对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2、4自卑、自傲心理。这一心理分别表现在中下生和优等生身上,中下生由于智力水平偏低,学习基础差,对各种学习活动往往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在学习过程中,会因自己没有完成好学习任务或达不到标准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偏低的评价,感到处处不如别人,常常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优生则因为各方面条件、基础较好,考试成绩常常名列前茅,或曾代表班级、学校参加竞赛取得成绩,常常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赞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傲心理,这一心理表现在学习态度上自以为是,漫不经心,或过高估计自己,甚至盛气凌人。3、避免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3、1热爱学生,以情育心。首先,学校、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观念,放弃那种只强调教师为中心地位和维护教师权威,忽视学生需求和愿望的做法,加强师生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倡导教学过程信息的双向沟通。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愿望和学习水平,以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课后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而且伴随着情感的交流,伴随着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共同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可以取得心理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其个性心理特点和存在的心理障碍,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激发情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对有焦虑、恐惧心理的学生要多关心,少批评,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及时表扬鼓励,减少学习时的紧张心理。当然,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并不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恰恰相反,尊重学生本身又促使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3、2改进教学,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改进教学,精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