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导学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登高导学案.doc

登高导学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2、背诵这首诗;能力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赏析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1、熟读背诵这首诗;2、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教学设想】高考古典诗歌的鉴赏要求: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杜甫的这首《登高》通过动人图景的勾勒,融入作者人生、国事的深沉感慨。不论在艺术特色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有鲜明的特征。因此,本堂课的教学,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着重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语言,把握形象,理解诗歌;并从这首诗的赏析中,总结一点古代诗歌鉴赏中情景交融的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方法设计】1、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2、讨论法,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学流程】一、导入: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二九相重,俗称“重九”《易经》云“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古时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丰富,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等风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直穷困潦倒,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登高》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二、《登高》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式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三、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2、分析情与景的关系3、背诵这首诗;四、讲授新课:1、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2、自由读,注意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②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3、引导讨论: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设疑: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从这些景物中,你读出了作者饱含的什么情感?【分析引领】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在到处盘旋。总起来看,这两句景物描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嗪露溃烀!?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设疑:这两句是景物具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分析引领】这两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设疑:这一联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分析引领】“悲”字,体现了作者浓郁的愁苦。“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