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NUMPAGES5《秋天》导学案主备人:闫晓华审核:七年级语文组班级: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诗歌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学习重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做到熟读成诵【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老家任教。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2、相关资料: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目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肥硕()栖息()归泊()清冽()丁丁()廖阔()枯涸()梦寐()船桨()幽谷结合字词(至少5个)编一段情景剧,时间2分钟,以便记忆巩固展示:2、《秋天》的作者,诗人,家。3、整理描写秋天的或与秋天有关的四字短语,至少10个【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以下可做参考: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二)读秋——感知诗意1、本文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把相关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然后交流)2、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推移:以季节为单位以天为单位处所:对象:3、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每一节诗的每幅画面各拟一个整齐优美的标题讨论:有人说何其芳的《秋天》是一副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请你说说为什么是“乡村秋景图”呢?-(三)品秋——品味词句,体会感情1、你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在诗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细心品味重点字词(修辞、特点、表达效果)。例: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飘”贴切传神化听觉为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幽谷的深、静。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提示:第一幅图: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第二幅图: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第三幅画: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2、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比一比,看谁读的有感情。(四)悟秋——感悟人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用你自己的方式(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一首诗等)写你心中的秋天。赠语: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五、课时小结: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达标测试:阅读课文诗歌的第一节,回答下面问题:1、这一节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描写秋景。“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是从角度,写出了幽谷的特点。稻香从角度,暗示稻子的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修辞方法。3、如果把栖息换成停留或其他的动词好不好?为什么?4、这一节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它有哪两个场景组成?课后作业:收集有关于秋的诗句,积累记忆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光——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