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PT.pptx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X 页数:123 大小: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PT.pptx

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PT.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点一“师夷长技”的主张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1.(江苏单科,7,3分,0.63)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命题评审本题误选A项的较多,主要原因是对题意理解错误,同时对洋务运动的知识理解不透彻。题干的叙述表明郭嵩焘不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还萌发了学习西方政治的要求,这一思想在当时受到了包括洋务派在内的顽固势力的攻击。A项表述与题干无必然联系,也与所学知识不符。2.(江苏单科,22,13分,0.26)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答案(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略方法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抓住本题在题引、设问中的多处提示。首先,提示整个试题的立意:题引揭示洋务运动“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其次,提示试题的结构:一部分考查“旧”特征,即传统性,另一部分考查“新”特征,即近代性。再次,通过设问提示具体的答题指向:第(1)问中“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和第(2)问中的“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都体现了这样的意图。最后,提示考生应该遵循的论证思路:题引中“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一句就是这样的目的。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3.(天津文综,4,4分)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4.(课标Ⅱ,28,4分,0.661)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5.(北京文综,16,4分)《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C组教师专用题组6.(2012江苏单科,5,3分)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7.(山东文综,16,4分)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失信用之可惧。”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8.(四川文综,4,4分)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9.(天津文综,6,4分)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10.(福建文综,18,4分)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