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形线虫.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旋毛形线虫.ppt

旋毛形线虫.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形态一、形态二、生活史二、生活史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受感染的猪肉或猎获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方式。腌肉、酸肉、腊肠、香肠、“涮火锅”、“生拌牛肉”、“凉拌狗肉”。猪的感染主要因吞食含有旋毛虫囊包幼虫的肉屑和鼠类。鼠及其他野生动物则是通过相互残食或因吃了含有活幼虫的动物尸体而感染。感染后的第5d~7d,雌虫开始产出幼虫,排蚴期可持续4~16周或更长。此间,每一条雌虫可产幼虫约为1000~2000条。成虫一般可存活1~2个月,有的可达3~4个月。幼虫多侵入血液供应丰富、活动较多的肌群,如:隔肌、舌肌、咽喉肌、胸肌、腰大肌、肱二头肌及腓肠肌等。如无宿主转换的机会,半年后自囊包的两端开始钙化,幼虫随之死亡。但有时钙化囊包内的幼虫也可存活数年,甚至长达31年。三、致病性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1.侵入期(肠型期)自幼虫在小肠由囊包脱出至发育为成虫的阶段。由于幼虫和成虫侵害肠黏膜,尤其是成虫以肠绒毛为食,可引起肠道广泛性炎症,主要病变位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出血,甚至形成浅表溃疡。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病程一周左右自退。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指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由于幼虫移行时机械性损害及分泌物的毒性作用,引起所经之处的炎症及超敏反应。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病人可出现急性临床症状,如过敏性皮疹、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发热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部分病人可出现眼睑及面部浮肿、结膜充血等症状。重者可有全身浮肿,局灶性肺出血、肺水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心肌炎等;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可出现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和颅内压增高等多种神经及精神症状。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幼虫大量侵入横纹肌后,引起肌细胞变性、肿胀、排列紊乱、横纹消失,虫体周围肌细胞坏死、崩解,肌间质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等肌炎的改变。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病人出现最突出的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触痛、压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明显。部分重症病人有咀嚼、吞咽、动眼、发音及深呼吸障碍等表现。严重感染者可因心肌炎、心衰、毒血症,或并发呼吸系统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而死亡,其中心肌炎是急性旋毛虫病最常见的致死原因。3.囊包形成期(恢复期)由于幼虫的刺激,导致宿主肌组织由损伤到修复,促使囊包形成。随着囊包的逐渐形成,肌组织的急性炎症消失,患者的全身症状日渐减轻,但肌痛症状仍可持续数月。重症患者可呈恶病质或毒血症、心肌炎,亦可因并发肺炎、脑炎等而死亡。四、病原学诊断病原学诊断流行旋毛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但以欧美的发病率为高。此外,大洋州、非洲及亚洲的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朝鲜、日本等国也有流行。我国自1964年西藏地区发现人体病例后,相继在云南、内蒙、东北三省、天津等17个省、市、自治区有人体感染的报告。有的造成局部流行和暴发流行。旋毛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自然界已发现150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可感染旋毛虫,成为本虫的保虫宿主,其中感染率较高的动物有猪、犬、猫、鼠、狐等。猪的感染主要因吞食含有旋毛虫囊包幼虫的肉屑或鼠类。鼠及其他野生动物则是通过相互残食或因吃了含有活幼虫的动物尸体而感染。生食或半生食受感染的猪肉或猎获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方式。暴发流行与食肉习惯有密切关系,发病人数中吃生肉者占90%以上,也可由于烹调过程中的温度未达到足以杀死肉块或肉片深层的虫体,食后被感染,如吃腌肉、酸肉、腊肠、香肠、煮饺、“过桥密线”等如加温不够,亦可引起感染。此外,切生肉的刀或砧板如污染了旋毛虫幼虫,也可成为传播的因素。东北是旋毛虫病流行较重的地区,已发现有犬、猫、熊、猪、羊等动物感染。其感染率也比较高。主要是因吃了生的或半生的肉类,如用猪肉“涮火锅”及“烤肉串”或“生拌牛肉”、“凉拌狗肉”等而感染旋毛虫。【防治原则】加强卫生教育,改变食肉方式,不食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狗肉或猎获物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加强肉类检验、禁止未经检验的肉类上市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改善养猪方法,实行圈养,保持猪舍清洁及使用熟饲料,以防猪感染;扑杀鼠类、野犬等保虫宿主,以减少传染源。治疗本病首选丙硫咪唑,不仅能驱除肠内早期幼虫,还能杀死成虫、移行幼虫和肌肉中的幼虫。临床疗效确实,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此外,甲苯咪唑和噻苯咪唑也有较好的疗效。为防止或减轻因虫体死亡引起的过敏反应,对重症患者可同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作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