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的思考.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7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的思考.ppt

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的思考.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序●《论语·学而篇》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记》中有一段话:“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一、什么是教育二、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三、启示四、关于课程体系五、关于通识教育结语一、什么是教育1、中国的传统观点:教,从文从孝;教者,上行下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西方的观点:education,edu-引出,强调引导,引出人内在的潜能。3、词典的界定: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问题:谁是教育的主体?4、大教育观的观点:教育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为主体、以教育资源为客体所进行的主体际间和主客体之间的、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目标的社会实践。由此须建立全面的人才观、平等的师生观和多样化的教育观。二、教育的目的和本质1、康德的观点:教育使人成为人。2、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3、人本主义的观点:教育使人成为他自己。4、蔡元培:教育是健全人格的事业。5、素质教育的观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6、教科文组织的观点:learntolearn,todo,tobe,tolivewithothers.7、本人的观点: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育人”,而且是以文化培育和谐发展的人,使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他自己。如何育人?健全人格,增长才干。什么是人格?人格的内涵是什么?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说:“人格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普汶认为,人格是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合体。人格的内涵,既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也包括情感、理性和灵性。靠什么健全人格?靠人文的熏陶、科学的训练和实践的养成。教育以文化育人,使人终身追求真、善、美,知、情、意,智、仁、勇,情感、理性、灵性,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使人通情达理,身心健康,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教育既要重视共性,又要重视个性;教育既要重视理性的培养和发展,又要重视情感和灵性的培养和发展;既要培养人成才,又要培养人成人。三、启示:1、要树立“文化育人”的观念首先要真正树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制器”(蔡元培)的观念。其次要认识“用什么育人”,用文化。还要认识“用什么样的文化育人”,用优秀的文化。教育要真正做到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育人,要认识什么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既指最优秀的当代文化(包括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指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后者,主要是西方的古希腊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概述: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朝实学、民国新学。精华在先秦,发展在宋明。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人的和谐发展:“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和合文化:阴阳和谐,天文人文和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情理合一,知行合一,道器合一。也有人说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讲究礼,重视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者,德之华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乐记》)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理”,也在“情”,应立足于“情与理的交融”。长期以来,我们对“情”有太大的误读。《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同样对“性”有太多的误读。)如何理解“率性之谓道”?其中间环节在“情”。郭店竹简中有“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所以,情能让人明道明理、合情合理。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就是和谐的人。这正是教育的最高目标。2、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复杂性教育的复杂性源于人性的复杂性:既可善,也可恶;既有先天性,也有后天性;既要本性,又有灵性。因而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中国古代对人性有深刻的研究,有诸多观点,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扬雄的性有善有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王阳明综合众家之长,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不善不恶是心之本,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除了人性问题有善恶外,情也有善恶问题。大多学者认为,情是欲,因而是恶。其实,情本身无所谓善恶。正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但发后就有善恶之分。故《中庸》提倡“发而皆中节”,即合情合理,才谓之“中”。于是就有了圣人、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圣人生而知之,君子学而知之,小人不知不学;圣人调情,君子制情,小人纵情。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人性的社会性和后天性。但不应忽视先天性。应将二者辩证统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