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0章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第1节企业竞争环境与供应链管理的出现现象:有的企业发现,虽然他们花了大量的投资用于生产线改造,将内部生产周期从原来的六天缩短到了二天,但由于零部件采购周期仍然长达三周,因此顾客服务水平并未得到明显的改进;另有一些企业发现,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其产品的总制造成本不断下降,但由于其后的流通批发环节较多,产品到了最终消费者市场上仍然价格很高……。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企业运作模式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企业生产与经营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存在着部门主义障碍•信息系统落后,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没有集成•库存管理系统满足不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没有建立有效的市场响应、用户服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系统协调性差•没有建立对不确定性变化的跟踪与管理系统•与供应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企业来讲,全球竞争日益加剧:市场竞争领域不断拓展、市场竞争的深度不断加大、竞争的速度不断提高,加之用户需求呈现多样化,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竞争环境,必须制定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尽可能低的成本、尽可能多的产品品种为特征的战略,将主要精力用于其核心竞争力。可见,企业管理的范围和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扩展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是供应链管理产生的根本动因。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联盟之间的竞争,即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原来那种单枪匹马的企业竞争策略已不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学会如何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的策略与技巧;同时,在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而加入某一供应链连盟的过程中,又需要竞争的优势与策略,这就是供应链结盟过程中的“合作-竞争”模式。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再有,全球竞争中先进技术的发展也要求企业将自身业务与合作伙伴业务集成在一起,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增值。因为任何企业和产品,以及总装厂与零部件厂、市场与研发、采购与制造、销售与服务等都是供应链协同商务战略联盟中的上下游企业和关键环节。供应链就是企业群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的积极应变,这是供应链管理产生的根本动因。P173背景第2节供应链的概念、结构模型及其特征2、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以动态联盟为特征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使原有的企业生产组织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顺应这一变化的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把供应链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workflow)、实物流(physicalflow)、资金流(fundsflow)和信息流(informationflow),均能有效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上。这种管理贯穿于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整个过程,它涉及到供应链企业间、部门间以及个人间的协同作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内部及与外部发生紧密联系的所有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订单、采购、计划、生产、物流、销售、服务在内的所有企业业务活动。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所有节点企业资源进行集成和协调,强调战略伙伴协同、信息资源集成、快速市场响应及为用户创造价值等,其管理范围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将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企业的用户以及用户的用户都集成起来,这样可以更好地协调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资源利用,有效地控制供应链上的物料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决策流,从而实现快速、灵活响应市场需要、提高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目的。当企业加盟某个供应链时,企业必然会从各自的自身利益出发,集中精力去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业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的、必须长期控制的、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业务去和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此展开合作对策研究,企业之间通过一种协商机制,谋求一种企业间共赢的目标。国外企业都普遍认识到只有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供应链或者参与到供应链中去实现协同产品商务,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竞争力。本质——跨企业的集成管理在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下,成本控制的核心在于企业内部,对于供应链的上游成本和下游成本,仅仅作为产品成本的延伸部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产品成本控制的模式就不再仅仅是企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