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的理论基础.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三章 教育的理论基础.doc

第三章教育的理论基础.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章教育的理論基礎-第三章教育的理論基礎☆生物學生理學觀點的教育意義—謀個人身心發展(自然的生長、學習)教育的可能—可塑性,教育的必要—依賴性人類的幼稚期特別長:依賴性—能力薄弱,可塑性—受教的可能。人類的機體結構複雜:卡玆—發音器官_複雜、感覺器官_敏銳、動作器官_靈敏、大腦特別發達。人類具有基本需欲:教育是滿足個體基本需要的一種方式和手段。人類具有人的本質:人性居於「非善非惡,可善可惡」之間。☆教育的限制—遺傳與環境教育無用論:推孟:「就普通情形而論,低能終究是低能,愚笨終究是愚笨,平庸終究是平庸,而聰穎者終究是聰穎者。」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教育萬能說:華森(聯結論)、洛克(形式訓練說、非經驗主義)環境、遺傳交互作用觀點:環境與遺傳同等重要。人出生後,學習(環境)和成熟(遺傳)交互作用,決定人的造就。遺傳提供個體以發展之資料,環境給與個體以發展之機會。鮑得溫:「自然供給幾個可教的原素,惟環境及訓練決定其結果。」☆心理學學習是經由經驗或練習(成熟不是學習)而變化行為(持久的改變/學習的經過)的歷程。嘗試錯誤說—桑代克(貓迷籠/學習三定律)練習律:學習必須靠著練習,多練習則聯結的力量增強,不練習則聯結的力量減弱。積極—應用律(使用律),附律「多因律」(多次律)「熟能生巧」;消極—失用律(不用律)「一曝十寒」,附律「近因律」「打鐵趁熱」。效果律:刺激引起反應,有滿足的結果,刺激反應間的聯結增強,刺激引起反應,有煩惱的結果,刺激反應間的聯結減弱。準備律:對某種刺激,正準備反應,若使之發生,感到滿足;若不使之發生,則感到苦惱。對某一刺激,若不準備反應,被外力強使之發生,也產生苦惱。交替反射說(制約說)—華森(巴夫洛夫:狗、吃肉、搖鈴、流涎)主要學習歷程,是交替作用,任何新經驗之獲得,都是由交替作用造成的。領悟學說—柯勒、考夫卡(德完形派心理學者,猩猩、香焦和竹竿)任何學習的成功,全賴學習者能否領悟這個問題的關鍵。☆社會學教育是「謀社會的適應」—美史摩爾:「教育之最大目的,自社會學的觀點看去,是增進個人對其所生存的社會之適應能力。」教育是「傳遞社會文化的歷程」—英馬林諾斯基:「教育就是指一個文化體系的傳遞,在文化變遷的時候,除了傳遞以外,也兼指兩個文化體系的傳播和融合。」☆哲學杜威—「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希臘(文雅,重知識、尚理想)→羅馬(實用,尚辯說、重事功)→中世紀(宗教,重精神的超渡)→文藝復興(人文主義)→16th(唯實主義、自然主義、直觀教學)→18th(個人主義,尊理性、重個人、尚自由)→19th(社會主義)→20th(杜威、民主主義、實用主義)個人主義的教育目的,以發展個人特性,培養個人人格為主旨。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在造就個人為社會服務,以謀社會群體的福利。盧梭、斐斯塔洛齊、福祿貝爾-教育目的在充分發展個人的才能。傅力葉、菲希特、黑格爾-教育目的應培養效忠於國家的國民。拿托普、白格曼-不承認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涂爾幹-強調個人是社會的產物,教育目的在使青年社會化。課程與教材—課程由許多學科組織而成,各學科的價值如何,需要哲學的批判。史賓塞《教育論》自然主義哲學觀點「五類活動」:生存直接/生存間接/養育子女/社會政治/休閒娛樂教學方法—哲學上的心靈論與知識論。心靈論:官能心理學「心理能力」「形式訓練說」/赫爾巴特「心靈狀態說」形成說知識論:理性主義,注重啟發、思考/經驗主義,注重感覺訓練、直觀教學訓導方法—哲學中的人性論與道德哲學。人性論:性善/性惡/不善不惡/亦善亦惡(1)性善:不用威權規約、人為獎懲,盧梭「自然懲罰說」(2)性惡:嚴格管理,荀子、中世紀前的寺院道德哲學:善惡判斷(1)快樂主義或功利主義—邊沁—重結果,輕動機(宗教、法律、輿論、自然)良心制裁(2)道德學說—康德—重動機,輕結果(3)綜合兩派—杜威—兼重動機和結果:性善論:中-孔子、孟子。西-斯多噶學派、西賽羅、盧梭、斐希特、福祿貝爾。性惡論:中-荀子。西-經院哲學、叔本華、奧古斯丁。人性亦善亦惡說(善惡論):中-揚雄、蘇軾。西-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人性非善非惡說:中-告子。西-洛克、康德、黑格爾、杜威。性三品:中-王充、韓愈、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