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第三章重点掌握内容1、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SPF动物、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的概念。2、人兽共患病主要病原体的名称。3、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鼠痘、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和症状表现。第一节实验动物微生物与寄生虫控制二、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CV)animal]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低的实验动物;要求不携带主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及人兽共患寄生虫,如沙门菌、结核分枝杆菌、狂犬病病毒和兔出血症病毒等。普通级动物有豚鼠、地鼠、兔、犬和猴等,普通级小鼠和大鼠等级被取消。三、清洁动物[clean(CL)animal]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如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等。清洁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等动物。犬和猴没有清洁级。四、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动物)[specificpathogenfree(SPF)animal]通常被称为SPF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如绿脓杆菌等。SPF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和猴等。五、无菌动物[germfree(GF)animal]悉生动物(已知菌动物)[gnotobiotic(GN)animal]无菌动物的应用六、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标准(见前面表1--9)七、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比较第二节实验动物常见感染性疾病(一)导致人兽共患病的主要病原体(二)实验动物主要烈性传染病病原体鼠痘病毒(小鼠脱脚病病毒)、兔出血症(兔瘟)病毒、犬细小病毒(急性出血性肠炎)、犬瘟热病毒、传染性犬肝炎病毒。(三)引起实验动物一般性疾病的病原体1.病毒——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猴反转录D型病毒。2.细菌——多杀巴斯德杆菌、泰泽病原体、鼠棒状杆菌、支原体。3.寄生虫——多种体内寄生虫。二、病毒性疾病1.病原学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属砂粒病毒,呈圆形或椭圆形,单链RNA,有囊膜。可在鸡胚绒毛尿囊上增殖,但不产生可见痘斑,只有适应生长后才产生细胞病变。LCM病毒对乙醚敏感,不耐热,56℃1h,紫外线或0.1%甲醛都可灭活。2.流行病学(1)传染源:感染LCM病毒的野小鼠、无症状带病毒小鼠。(2)传播途径:接触带病毒野小鼠或实验小鼠的分泌物、排泄物、吸血昆虫传播,以及胎盘垂直传播等。(3)易感者:小鼠、猴、豚鼠、大鼠、地鼠、兔、狗等,人亦易感。3.症状在实验动物多呈隐性感染,小鼠感染后可不出现症状。人感染后表现类似流感样症状,严重者侵犯中枢神经引起脑膜炎等。4.诊断LCM病毒通常是无症状感染。怀疑本病时,可将患病动物的血清、脑脊液或病变组织接种在SPF小鼠脑内,SPF小鼠4-5天后死亡。亦可用血清方法检测LCM病毒抗体。5.预防与控制严格防止野鼠和感染鼠等进入动物室与实验室。加强血清学监测,消灭带毒病鼠,也非常必要。1.病原学2.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小鼠、无症状带病毒小鼠。(2)传播途径:接触病鼠患处渗出液、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3)易感动物:小鼠、尤其是A、C3H、DBA/2、BALB/c、CBA等品系。幼鼠和衰老小鼠对本病特别易感,且常呈致死性。但本病在野鼠中较少发生。(三)狂犬病1.病原学狂犬病病毒属于RNA型的弹状病毒科,病毒型似子弹,单链结构,表面有脂蛋白包膜。病毒对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新洁尔灭、来苏儿等消毒药敏感。病毒不耐湿热:100°C加热2分钟以及紫外线照射均能灭活,耐低温,在4°C下可存活数月到1年。2.传染病学(1)传染源:主要是犬、其次是携带病原的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等温血动物。自然界中,以野生动物如狼、狐、吸血蝙蝠等为主。(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黏膜和皮肤入侵。(3)易感者:人、各种畜类,尤其是犬科和猫科的动物。3.症状动物:犬狂暴型、犬麻痹型。人感染后的临床表现: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甚至死亡。4.诊断典型的症状结合病史,尸检动物脑组织内基氏小体可确诊。5.预防与控制24小时内注射狂犬疫苗。对可疑动物要隔离观察,病死动物应予焚毁或深埋处理。捕杀野犬、管理和免疫家犬和家畜(注射兽用狂犬病毒疫苗)。(四)流行性出血热1.病原学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属汉坦病毒,单链RNA结构,有囊膜,可凝集鹅的红血球。该病毒能在多种细胞中生长,且细胞病变不明显。此病毒对环境和理化因素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