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前儿童心理专题讲座》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干预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但在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儿童心理可能偏离正常发展轨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应认识儿童各年龄期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把握其干预策略,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第一节0~3岁儿童主要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0~3岁儿童在活动和言语能力初步发展基础上,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发展其心理,如与母亲或其照料者建立情感依恋,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想去探究等,但在不良因素影响下,儿童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和害羞等心理问题。一分离焦虑1.儿童分离焦虑的表现及危害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儿童离开去上班的母亲或初入幼儿园时,表现出激烈地哭闹,不愿离开母亲,这在心理卫生学上称为儿童分离焦虑(图3-3-1)。儿童分离焦虑指当儿童与依恋对象(经常是父母)分离时,因过度担忧依恋对象和自己的安全、过度害怕分离及与依恋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而表现出的焦虑行为。如哭泣、身体不适(如胃痛、头痛、恶心呕吐)、逃避(如拒绝分离、退缩)、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不恰当地害怕独自在家、夜晚拒绝独自睡觉以及采取获得安全的行为(如不断给依恋对象打电话,要求回到依恋对象身边)等。分离焦虑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它表明孩子和父母之间已建立一种难以割舍的依恋关系,与熟悉、感觉安全的环境也建立了亲密的依恋关系。心理学家指出依恋和焦虑是儿童早期情绪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安全的依恋有利于儿童身心正常发展,所以,幼儿或学龄前期儿童与其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照顾者)离别时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情绪都应视为正常现象。但当儿童早期出现焦虑,且焦虑以分离恐惧为主要表现内容,在严重程度上、持续时间上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影响了正常社会功能,则这种分离焦虑为病理性的障碍。分离焦虑会暂时导致儿童进食量减少、消化不良、头昏多汗、睡眠不好等。若分离焦虑未改善,则可能发展成慢性焦虑。病理性分离焦虑障碍则会影响儿童智力、个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2.儿童分离焦虑发生的原因儿童分离焦虑的发生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父母教养方式不良以及负性生活事件有密切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严厉、苛刻、干涉,又需要孩子依附自己,易造成孩子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面对分离以及陌生环境不能接受和适应。儿童经历突然与父母分离、在幼儿园受挫等负性事件,易出现不安全感,因而发生分离焦虑。3.儿童分离焦虑的干预对策(1)父母应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多关爱、理解、接纳,对孩子的需求敏感,富有耐心,易建立安全依恋型亲子关系,这有利于儿童获得安全感,减少焦虑。(2)引导儿童多接触外部世界,多与人交往。鼓励儿童积极探索周围事物,保护其好奇心,提供其与人交往的机会,拓展儿童视野,以使儿童不惧于接触外部世界。上幼儿园前,多带孩子去熟悉幼儿园环境,多让其与同龄儿童玩耍,并带其和老师认识,减少环境的陌生感。(3)儿童发生分离焦虑时,转移其注意力,避免其焦虑情绪反应激烈,并固化形成习惯。同时母亲对分离焦虑的儿童态度要温和、平静,不急躁,离开儿童时不要徘徊不定、犹豫不决(否则易使孩子感觉妈妈焦虑、不安,孩子因此更加不安),要面带微笑地对孩子说“再见”,让孩子感觉到分离是自然的。切记不要在孩子看不见的时候偷偷溜走,这样会使孩子变得更加焦虑。二害羞1.儿童害羞的表现在家里活泼、调皮捣蛋的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变得扭扭捏捏,甚至害羞地躲到大人身后,完全变了一个样。害羞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现象,但长期、过分害羞,不利于儿童成长。过分害羞的儿童多不自信,不敢与周围人交往,孤独寂寞。害羞的儿童敏感、脆弱、内向、胆怯。这不但阻碍其能力的发挥,也影响身心健康(图3-3-2)。害羞具有三个重要特征:过分忸怩、过分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过分负面的自我关注。害羞的孩子自我价值感较低,常感自卑。总担心得不到父母、师长的关爱和接纳,而自贬自责。恐惧别人的负面评价,恐惧面对社会情境,恐惧被人拒绝。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顾虑自己做得不好,处处放不开,很难专注于任何活动。这些特征均与儿童的自我认识密切相关。而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2.儿童害羞的影响因素儿童害羞除与遗传及生理因素有关外,更与父母的不良教养有关。(1)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父母常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不够好,总觉得自己不行,父母的要求可望不可即,长此以往导致儿童害羞、退缩的性格。(2)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孩子喜欢东摸摸、西看看,正是这种探索使儿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