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方法及技巧讲义.pdf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3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文言文教学方法及技巧讲义.pdf

文言文教学方法及技巧讲义.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言文教學方法及技巧--從〈兒時記趣〉出發李清筠觀念篇一、文言文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白話文教學時強調的精神和方法,文言文一樣重視二、對學生而言,學習文言文難點是:1語言形式的陌生2生活經驗的疏離因而,教學時應特別著力於此實務篇準備階段壹、確立文言文學習的目的1體認士人精神2傳承智慧經驗3涵養駕馭文字的能力貳、文言文學習的幾個重點一、結合語句大意,確認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詞不離句,對詞語的確認一定得觀照語句大意:關鍵字語的確認,又是正確理解句意的保障。二者相互為用。(一)掌握基本知識結構(詞、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1)實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例:妻子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例: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③一詞多義,如「強」11.項為之強─僵硬(ㄐㄧㄤˋ,通「僵」)2.賞賜百千強─多餘(ㄑㄧㄤˊ)3.強聒不舍─勉強(ㄑㄧㄤˇ)4.左右強之─強迫、勉強(ㄑㄧㄤˇ)如「就」1.送鄰居就醫─前去、到2.老殘就著雪月交輝的景致─對著3.還來就菊花─親近4.從容就義─赴④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來源:古人錯別字流傳了下來;新舊交替時期共同使用的字。讀本字的音,承本字的意釋義方法:A.甲通乙B.然後再解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副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和被動用法等。例:鞭數十,驅之別院。(鞭,名詞活用作動詞)(2)虛詞:常用的有18個,有些虛詞有多種用法,這就要掌握一點判定方法。例:之代詞(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1.昂首觀「之」:蚊子。(被當成群鶴舞空的蚊群)2.項為「之」強:擡頭看蚊子。(指擡頭看群鶴舞空的蚊群這件事)3.使「之」沖煙飛鳴:蚊子。(被留於素帳中的蚊群)4.為「之」怡然稱快:看蚊子。(看素帳中如青雲白鶴的蚊群)5.觀「之」,興正濃:二蟲。(二蟲鬥草間的情景)6.驅「之」別院︰癩蝦蟆。介詞(=的)1.物外之趣2.河陽之北3.以君之力4.京城氏之孀妻5.蜀鄙之僧6.操蛇之神7.水陸草木之花助詞(1)結構助詞,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2)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譯時應省去。如:1.吾材之敏2.心之所向(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譯時應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4)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譯時可省去。如:愛2蓮之出淤泥而不染(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調整音節,無義,譯時應省去。如:1.久之:以為行已過。2.頃之,客請與對局。句,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1)判斷句蓋一癩蝦蟆也。(2)被動句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3)倒裝句「徐噴以煙」→「以煙徐噴」。(4)省略句1.省主語:夏蚊成雷,(余)私擬作群鶴舞空。2.省賓語:徐噴〈蚊〉以煙。3.省介詞:省略【於】字:「群鶴舞〈於〉空」、「鶴唳〈於〉雲端」、「神遊〈於〉其中」、「見二蟲鬥〈於〉草間」、「驅之〈於〉別院」。(5)固定句式「以……為……」、「蓋……也」、「果然……也」、「故……」等。(二)積累典故及文化知識例: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姦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漢書‧張衡傳》二、明瞭古人的行文習慣(1)筆法的掌握──如婉曲(二聖北狩之痛,漢、唐之所未有也。)、代詞(龍門、菊令)(2)文學傳統的認識-如亭臺樓閣之文與登高、不遇主題的關聯三、認識作者,查考創作背景(知人論世)四、辨明體例及作法呂祖謙《古文關鍵》:「學文須熟看韓、柳、歐、蘇。先見文字體式,然後遍考古人用意下句處。第一看大概主張;第二看文勢規模;第三看綱目關鍵,如何是主意首尾相應,如何是一篇鋪敘次第,如何是抑揚開合處;第四看警策句法,3如何是一篇警策,如何是下句下字有力處,如何是起頭換頭佳處,如何是繳結有力處,如何是融化屈折、剪裁有力處,如何是實體貼題目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