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北京英才苑网站http://www.ycy.com.cn·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单元四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知识体系阶段特征1.世界政治局势呈现的特征(1)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高潮。苏联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东欧和亚洲地区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2)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华约与北约长期对抗。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3)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亚非几十个国家摆脱殖民主义枷锁,取得了政治独立,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4)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加深,极右势力沉渣泛起。2.世界经济局势呈现的特征(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后,大都照搬苏联模式,给经济建设带来不少困难,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后,仍未完全克服困难。(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统治政策,改善经济结构,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空前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70年代中期后,进入“滞胀”状态。(3)二战后的亚洲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在70、80年代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西亚石油大国沙特、科威特也迈入世界富国行列。重点难点1.对雅尔塔体系的理解。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原则上倡导和平,例如惩治战犯,使德、日完成民主化任务;包容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战后初期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加强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历史的进步。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划分了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例如,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国的损失争取苏联尽快对日作战,背着中国政府同苏联签订密约,同意外蒙古独立,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等。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自近代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成为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二战”后,美苏两国因实力大增而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是国际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国际关系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雅尔塔体系下隐藏着诸多矛盾。主要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新老殖民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的矛盾和斗争。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主要体现于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它导致了资本主义内部经济格局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社会主义内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南斯拉夫与苏联、中苏、苏联与东欧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导致在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的消亡,也是八九十年代苏联与东欧剧变的原因之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殖民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在亚非拉的独立浪潮中,以殖民体系的崩溃而结束。美苏争霸的矛盾和斗争则是在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历程后,以苏联的解体、美国取得当前世界战略的优势地位而结束。2.欧共体成立的基础及其性质。成立的基础: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惟一的出路在于联合;战后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西欧各国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贫乏;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没有多大的差异;有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各国都强烈要求他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性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3.“二战”后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次高潮及影响。第一次高潮是五六十年代由日本经济起飞掀起的巨浪。战后日本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很快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高速发展。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二次高潮是七十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主而掀起的巨浪。第三次高潮是八十年代以来,以中国、东盟国家和地区为主体掀起的经济增长巨浪。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东盟国家在八十年代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以出口加工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制造业,使得经济迅速发展。影响: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使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首先,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区,标志着太平洋时代的来临。其次,此地区迅速完成工业化进程,从而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