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以往運用問題導向學習策略大多以高等教育為主(Bowdish,Chauvin,Kreisman,&Britt,2003),近年來,美國伊利諾州數學與科學學會(IllinoisMathematicsandScienceAcademy)則致力推廣應用於K-16教育,其發現,在小學數學、科學、社會等學科領域皆有適合的問題導向學習不同面向效益(Torp&Sage,2002)。然而,教育心理學者對諸如PBL這種開放式探究(openinquiry)活動是否適合用來促進中、小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雖有肯定(Keys,1998;Schmidt,Loyens,VanGog,&Paas,2007)也有質疑(Kirschner,Sweller,&Clark,2006)的態度。即使有人認為只要學習環境能提供鷹架(scaffolding)的支持,就可提升任何年級學生的思考與問題解決表現(Schmidtetal.,2007),但因現有的研究對中學生在PBL或開放式科學探究學習歷程的SDL表現情形有不同的發現,而未能從各研究中獲得一致的結論(Chin&Chia,2006;Krajcik,Blumenfeld,Marx,Bass,Fredrick,&Soloway,1998;Zionetal.,2004)。是故有許多研究針對PBL提出應用於教學的實施建議,諸如實施PBL時的環境支援因素、加強學生問題解決形成過程的基礎知識、協助教師PBL應用輔導知識與策略等,因此提供相關PBL課程設計的應用參考架構(1)選擇一個問題;(2)以此問題界定可能涵蓋的知識領域;(3)基於此問題選擇相關的事件提供給學習者;(4)學習者從事件中去界定問題;(5)將問題化為一系列的疑問去尋找答案;(6)蒐集資料並應用於問題之解決。(黃明月,2000;朱江文,2002;丁大成,2003)針對這樣的課程設計架構參考,本研究團隊於2008-2012年應用PBL與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Learning,SDL)針對國小學童進行資訊課程與藝術繪畫課程進行探究,由研究發現提供PBL支持性的資訊系統與融入行動載具的主題式問題學習模式,對於學生的課程問題學習、團隊的合作態度、個別化學習成長、以及藝術繪畫創意的提升,有其價值存在。(王曉璿、黃崇時與陳盈濂,2009;王曉璿與黃崇時,2010;王曉璿、洪宸皓與林碩盈,2011;王曉璿與蔡明諺,2013)由最近五年的研究中亦發現,配合多元能力的培養,現今藝術教育已從傳統「知識取向」,轉變為「培養能力」的學習內涵,強調結合學童生活週遭事物與經驗,因應視覺文化需求於現代生活及藝術課程之統整,強調積極參與藝文活動,以提升其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與藝術鑑賞能力。要如何培養並提升兒童之鑑賞能力,甚或如何評量其鑑賞能力之進步與否,乃成為當前視覺藝術教育的新課題。過去研究者指出一般鑑賞教學,多因教師以講述方式,直接對作品加以介紹,一方面它是單向式教學,因而缺乏刺激變化。另一方面,學生是依教師習得的判斷標準,處於被動學習地位,無法達到預期學習成效。且有鑑於科技融入教學已成為當今教育的潮流,行動學習(MobileLearning或m-Learning)漸漸成為當今新生代學生的新興學習方式(邱文心,2009)。並已經由教育部的行動學習專案(2010-2013)計畫與補助中可以發現如何引入行動學習於課程學習的方法、策略與環境佈置皆為重要探究內涵之ㄧ。因此本研究嘗試應用問題導向理論,結合行動科技,引入學生學習成果以QRcode的成果展現,以探究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學生藝術鑑賞的相關歷程、實施程序、與效益。(一)所採用的PBL課程設計模式主要參考Cordeiro和Campbell(1995)所歸納的PBL精神,Delisle(1997)所提出的PBL課程設計步驟,Savin-Baden(2000)所提出的PBL課程學習特質,黃明月(2000)PBL課程設計流程,以及朱江文(2002)所提出PBL實施時對於兒童須注意參考事項,和Dolmans,Grave,Wolfhagen&Vleuten(2005)問題導向學習的教育實踐與研究未來挑戰,歸納為(1)選擇一個問題;(2)以此問題界定可能涵蓋的知識領域;(3)基於此問題選擇相關的事件提供給學習者;(4)學習者從事件中去界定問題;(5)將問題化為一系列的疑問去尋找答案;(6)蒐集資料並以合作學習方式,應用於問題解決;(7)問題解決方法呈現與反思。(二)藝術鑑賞力課程設計本研究所指藝術鑑賞主要綜合黃壬來(1992)、郭禎祥(1993)、陳瓊花(1997)、王秀雄(1998)、與黃美賢(2001)的研究探討,定義為依據自己的認知及審美觀,以言語文字或其它相關方式表達出對某事物的觀感。針對藝術與人文教育課程,加強美術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