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ppt课件.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ppt课件.ppt

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ppt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4.2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一般认为,诗歌翻译的最基本原则是,诗必须译成诗的形式,不能译成散文,否则就不能称为翻译。“附录一”中《月夜》的第五个译本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编译或释义。其次,诗歌翻译应以行为基本单位,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标点,通常不能随意合并或分拆诗行,这对保留原诗的风格和韵味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诗行的增减并不少见。如《月夜》的第二个译本将原诗的八行译为十行,《春望》的第二个译本把八行诗译成十六行,第三个译本不但增加了诗行,而且还在字的排列上打乱了原诗工整的形式,用“破碎”的形式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意义,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的尝试。英诗汉译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这也许和汉语文字的精悍凝炼有关。但是,由于汉英句法的差异,在词序上作一些调整是可以接受的。如“附录一”中雪莱的《西风颂》王佐良的译本就把第一节的最后一句和第二节的第一句对调了一下;江枫的译本则把第三节第一行中的wintrybeds(有翅的种子)提前到了第二节的第二行。第三,诗歌的翻译应尽量保留原诗中重要的意象,因为诗人通常是用意象来表示他的深层意义的,如把rose(玫瑰)译为“牡丹”,必然会破坏原诗的意境。美国庞德把中国诗歌译成英语时,改变了原诗中大量的意象,有人因此有人说,他的译诗与其说是中国诗歌的英译,还不如说是优秀的英语诗歌。但是他无心插柳,想不到竟因此创立了英语的意象派诗歌,这是另外一回事。再如《鲁拜集》(Rubaiyat)的英译本中有如一节:TheballnoquestionmakesofAyesandNoes,ButHereorThereasstrikesthePlayergoes;AndHethattoss’dyoudownintotheField,Heknowsaboutitall—Heknows—HEKNOWS!(EdwardFitzgerald译)这节诗的波斯语原文描写的是中世纪波斯的一种马球游戏,Fitzgerald将这个意象改为足球运动,后来黄克孙把它改成了围棋:眼看乾坤一局棋,满枰黑白子离离。铿然一声成何劫,惟有苍苍妙手知。毫无疑问,汉语的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意象两个方面与原诗已相距十万八千里。黄克孙把这种翻译方法称为“衍译”(derivativetranslation),但问题是,这个威士忌的瓶子里装的已经是茅台了,其酒固然香醇,但是瓶上的标签恐怕必须换掉了。换言之,它已经是借用别人思想的一种创作,而不是翻译了。第四,诗歌不是“看”的,而是“读”的,因此诗的语言必须具有音韵美,应该能够上口,它的文字能让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听得懂。英语的诗歌是这样,汉语的诗歌也是这样。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的古代诗词是这样,郭沫若、徐志摩、舒婷、北岛等人的现代诗也是这样。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译者过多地拘泥于译诗的文学性,忘记了译诗必须上口这一基本原则,译出来的诗读不出,听不懂。这种现象甚至在名家的译作里也时有所见。例如《西风颂》第一节第一行中的thoubreathofAutumn’sbeing,王佐良和江枫分别译为“你把秋气猛吹”和“秋之实体的气息”就明显不如施颖洲的“你秋天的生命”来得自然妥贴;本诗第三节第一行中的wingedseeds江译的“有翅的种子”和施译的“带翅的种子”,听起来有点生硬别扭,不容易理解,不如王译的“让种子长翅腾空”符合汉语的习惯;再如,本诗第二节第一行的几个很普通的颜色词Yellow,andblack,andpale,andhecticred,江译的“蔫黄,魆黑,苍白,潮红”和施译的“黄的、黑的、苍白的、瘵红的”也远不如王译的“黄绿红黑紫”简明易懂,朗朗上口。总之,译诗应该有诗的形式,诗的韵律,在忠实原诗的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原诗的美学追求;同时,译诗应该朗朗上口,明白易懂,不然就违背了诗歌的本意。就形式而言,诗歌的翻译方法有四种:形式翻译(formaltranslation),阐释性翻译(interpretivetranslation),扩张性翻译(expansive(或free)translation),模仿性翻译(imitativetranslation)。一、形式翻译。形式翻译追求的译诗的学术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译者追求的是对原诗的形式(包括音韵)的绝对忠实,认为译诗应该像镜子一样,精确地“反映”原诗,因此,译诗中应努力避免外来成分(包括社会、哲学、历史、文化成分)的介入。形式翻译通常是极端的直译,如“附录一”中《月夜》的第一、二个译本和《题庐山仙人洞照》的第一个译本。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译出来的诗往往不合译入语的语法,不合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习惯,通常不应提倡,但是偶尔这种译法也能译出脍炙人口的诗来,如前面第二章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