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漫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历史教学漫谈.doc

高中历史教学漫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标题]高中历史教学漫谈【编者按】1995年10月7—12日,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组织的“1995年全国高考试卷总结暨试题评价工作会议”在厦门大学举行。杭州大学历史系赵世培教授在会上的一席讲话,引起共鸣。本刊莅会代表卢兴轩副主编聆后当即约请赵教授将此讲话整理成文。文成,题曰《高中历史教学漫谈》,现刊出以飨读者。相信这一立足实际、高屋建瓴的讲话,能对读者进一步深刻认识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尤其教学思想的改革)与高考历史命题改革,提供有力裨助。***在一次中学教研人员和高中历史教师的小型座谈会上,听到了不少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以及与历史高考相关的若干问题的议论,深受启发。当前,中学教学改革正在进行,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在调整和改进之中。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各地各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成效也就有些差异。有些带有共同性或普遍性的问题,大家的认识也不很一致。近几年来,历史科高考试卷也在改革,虽然每年都公开颁发《考试说明》,提供了较大的“透明度”,但高考要求与高中教学之间,似乎仍难紧密衔接。每年高考之后,往往会有种种议论,有些议论往往又是互相矛盾的。以上情况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可能通过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来解决。但是,如果能在一些主要的问题上,尤其是在教学思想上,通过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实践,逐步形成正确的共识,那就有可能使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进入一个比较顺畅的进程,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这里拟就几个问题,主要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些粗浅的想法。大多是些老生常谈,之所以还要谈,是因为有些基本的东西,还有进一步探讨和澄清的必要。一关于“中学实际”。有些同志在谈到中学历史教学状况时,尤其是谈到高考试卷时,常常会提到某点某点、某题某题是否“符合中学实际”。所谓“中学实际”成了一个流行的笼统的概念。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普遍原则。中学教学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等等,是“实际”。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要升入各类高等学校,高中教学应注意到高校招生的需求,这也是“实际”。高中教学和高校招生,是有联系的。不能因为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就排斥“应试”,不能把关注高校需求就一概说是“应试教育”。事实上,只有基础好了、素质高了,才有利于应试;而高考所看重的,也正是考生的基础和素质,并非其他。但是,不少同志对“中学实际”这个笼统概念的理解是很不一致的。比如对于历史高考试题,有人说:“超出课本了,考到语文、政治上去了,脱离实际!”有人说:“历史课内容多、学时少,考前复习来不及,试题难,脱离实际!”有人说:“文科考生的素质一般不如理科,基础差,试题脱离实际!”有人说:“历史教师的教学条件差,不安心,高考要求脱离实际!”也有人说“高考试卷改革步子太快,脱离中学实际!”等等。以上种种,的确在一些中学里不同程度地存在,也是一些实际情况。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实际”并非历史教学自身的内涵或产物,不能规定历史教学的质量要求;它们是可能影响历史教学过程的外在环境或条件。如果把这些五花八门的外在环境或条件当作历史教学的“实际”,那么,由此出发,历史教学就无可适从了,教学质量以及高校招生的质量只能降低、降低、再降低了。所以,讲“中学实际”,要从高中历史教学自身应当达到的质量要求来考虑。只要是普通高中,执行的是同一教学大纲,就应有基本一致的质量要求,既要实现基础教育的任务,又要为高校输送新生。不同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所能达到的教学质量的程度是会有差异的,这只能是量的差异,而不能是质的不同。不能因为由于这样那样的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去改变教学质量本应具备的要求。因此,一定的教学质量要求,才是“中学教学实际”这个概念的最根本的内涵,才能为衡量教学实践的效果提供一个比较客观和比较恰当的尺度。严格地说,“中学教学实际”这个概念或提法,是很不明确、很不科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要求,如果进一步具体化,可以理解为:①学生能够掌握教材所提供的主要的知识内容,并与相关学科的知识相联系;②在前者基础上,懂得已知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性,形成理性认识;③能够初步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和相关知识,去认识和解释有关的新问题。这三点,是高中历史教学应当也是可能达到的质量要求,也是与历年《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相对应的。二关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高中历史教学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在教学大纲中早有清楚的规定,似乎不应成为什么问题了。但在有些中学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仍习惯于或热衷于单打一,把搬运课本知识当作根本的或唯一的任务。这也许是事出有因,有旧时书塾教学传统的遗留,有对大纲和课本“权威”的迷信,有对所谓“敏感”问题的戒惧,有因循旧章敷衍塞责的惰性,也有过去一个时期中高考试卷过分强调知识点、覆盖面以及评卷采点计分的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