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8.2《登高》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8.2《登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登高》优质教案教学目标掌握吟诵方法:通过吟诵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意象:把握诗歌中的风、天、猿等意象,品味其构建的意境。感受作者情感:体会杜甫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鉴赏方法:学会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科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诵读与分析中品味《登高》的语言魅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知人论世,深入思考杜甫选取特定景物的原因,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4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传承杜甫忧国忧民思想教学重点朗读和背诵诗歌,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分析前四句写景的内容,营造雄浑苍凉的意境。教学难点深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人在动荡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悲悯。理解诗人借助自然意象抒发复杂情感的手法。教学方法吟诵法:通过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吟诵,学生跟读。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写景部分的意象,讨论其表达的情感。讨论法:小组讨论首联与颔联所选意象及其给人的感受。情景展示法:用故事性导语引入,让学生构想凄楚的故事画面。教学时数一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分钟):“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登高》就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期的代表作,写于767年的秋天。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国家依然动荡不安,地方军阀乘除而入,烽烟四起。而杜甫却依然深陷于无休止的羁旅生涯,再加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的相继离世,感慨万千的他,独自登高排遣郁闷。可萧瑟凄切的长江秋景更让他诸多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二指导诵读(3分钟):1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朗诵全诗,指导学生诵读要领,如理性的把握和感性的表现。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诗歌更是不厌百回读。(学生大声地自由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2教师范读明确节奏3学生再读(1)第一次读:播放《登高》音频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2)第二次读:学生自由朗读,酝酿感情。(3)第三次读:1-2名学生朗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4、朗读方法小结:(1)读准字音;(3)注意轻重;(2)把握节奏;(4)读出感情。三知人论世:作者简介(4分钟):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动机。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现实主义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19岁—33岁,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34岁始困守长安求仕。44岁才获得参军(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官职。(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见解未能采纳)一个月后,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冒险逃出,恢复官职,又因直谏被贬。47岁弃官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53岁,严武死去,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课文约是这个时期作。)56岁,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9岁,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湖南耒阳、平江各有一座杜甫墓。)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1、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9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四、赏析文本(28分钟)(一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