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三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4.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国家司法考试卷三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pdf

国家司法考试卷三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家司法考试卷三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1.甲国人张某侵吞中国某国企驻甲国办事处的大量财产,根据中国和甲国的法律,张某的行为均认定为犯罪。中国与甲国没有司法协助协定。根据国际法相关规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试卷一第33题)A.张某进入中国境内时,中国有关机关可依法将其拘捕B.中国对张某侵吞财产案没有管辖权C.张某乘甲国商船逃至公海时,中国有权派员在公海将其缉拿D.甲国有义务将张某引渡给中国正确答案:A解析:实践中的国家管辖权类型一般如下划分:(1)属地管辖权,指国家对于其领土及领土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件,都有进行管辖的权利,除非国际法另有规定。(2)属人管辖权,是指国家对于具有其国籍的人具有管辖的权利,无论他们是在其领土范围内还是领土范围外。(3)保护性管辖权,指国家对于在其领土范围以外从事严重侵害该国或其公民重大利益行为的外国人进行管辖的权利。这种管辖权的行使一般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外国人在领土外的行为所侵害的是该国或其公民的重大利益,构成该国刑法规定之罪行或规定应处一定刑罚以上的罪行;二是该行为根据行为地的法律同样构成应处刑罚的罪行。(4)普遍性管辖权,对于危害国际安全与和平及全人类利益的某些国际犯罪行为,不论行为人国籍及行为发生地,各国都有进行管辖的权利。目前,战争罪、破坏和平罪、违反人道罪、海盗罪等已被公认为国家普遍管辖权的对象。本题中,甲国人张某侵吞中国某国企驻甲国办事处的大量财产。根据中国和甲国的法律,张某的行为均认定为犯罪。故此,我国对张某可以实施保护性管辖,B项说法错误。张某的犯罪不属于国际罪行,中国无权派员在公海将其缉拿,C项说法错误。由于中国与甲国没有司法协助协定,故此甲国没有引渡义务,D项说法错误。在张某进人中国境内时,中国可以行使属地管辖权,A项说法正确。2.南沙公司与北极公司因购销合同发生争议,南沙公司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仲裁中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南沙公司向仲裁庭申请撤回仲裁申请。之后,北极公司拒不履行和解协议。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三第39题)A.南沙公司可以根据原仲裁协议申请仲裁B.南沙公司应与北极公司重新达成仲裁协议后,才可以申请仲裁C.南沙公司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D.仲裁庭可以裁定恢复仲裁程序正确答案:A解析:《仲裁法》第49条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请。再根据《仲裁法》第50条的规定,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撤回仲裁申请后反悔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申请仲裁。由此可见,当事人在仲裁中达成和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反悔的,可以依照原仲裁协议向仲裁庭提出仲裁申请。在本题中,南沙公司与北极公司在仲裁中达成和解协议后,南沙公司撤回仲裁申请,但之后北极公司并不履行和解协议,此时南沙公司可以根据原仲裁协议申请仲裁,选项A正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南沙公司在撤回仲裁申请后,原仲裁协议依然有效。在北极公司不履行和解协议的情况下,南沙公司不需要再与北极公司重新达成仲裁协议就可以直接向仲裁庭申请仲裁。同时,由于南沙公司与北极公司之间的仲裁协议依然有效,排除了法院对二者之间的购销合同争议的司法管辖权。因此,选项B和选项C均为错误。由于仲裁遵循的是当事人自愿原则。该原则是指只有在当事人向仲裁庭提出仲裁申请的情况下,仲裁庭才能对纠纷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因此,在本题中,南沙公司在撤回仲裁申请后,纠纷的审理即已终结,即使北极公司拒不履行和解协议,仲裁庭也不可以依职权裁定恢复仲裁程序。选项D错误。3.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下列哪一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混淆行为?()A.甲厂在其产品说明书中作夸大其词的不实说明B.乙厂的矿泉水使用“清凉”商标,而“清凉矿泉水厂”是本地一知名矿泉水厂的企业名称C.丙商场在有奖销售中把所有的奖券刮奖区都印上“未中奖”字样D.丁酒厂将其在当地评奖会上的获奖证书复印在所有的产品包装上正确答案:B解析: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种种不实手法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作虚假表示、说明或承诺,或不当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使用户或者消费者产生误解,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或者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