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4.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pdf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1.国有甲公司领导王某与私企乙公司签订采购合同,以10万元的价格向乙公司采购一批设备。后王某发现,丙公司销售的相同设备仅为6万元。王某虽有权取消合同,但却与乙公司老总刘某商议,由王某花6万元从丙公司购置设备交给乙公司,再由乙公司以10万元的价格卖给甲公司。经王某签字批准,甲公司将10万元货款支付给乙公司后,刘某再将10万元返给王某。刘某为方便以后参与甲公司采购业务,完全照办。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7年卷二2l题)A.王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套取公款,构成贪污罪,贪污数额为10万元B.王某利用与乙公司签订合同的机会谋取私利,应以职务侵占罪论处C.刘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事后将货款交给王某,刘某行为构成贪污罪D.刘某协助王某骗取公款,但因其并非国家工作人员,故构成诈骗罪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A项,王某利用职务便利,以非法占有的目的套取公款的行为致使国有公司支付了本不该支付的4万元。所以王某构成贪污罪,贪污数额为4万元。故A项错误,不当选。B项,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因为王某是国有公司的领导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所以不构成职务侵占罪。故B项错误,不当选。C项,刘某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帮助国家工作人员王某贪污国家公款的,构成贪污罪的共犯。故C项正确,当选。D项,同上,D项错误,不当选。2.甲在某银行的存折上有4万元存款。某日,甲将存款全部取出,但由于银行职员乙工作失误,未将存折底卡销毁。半年后,甲又去该银行办理存储业务,乙对甲说:“你的4万元存款已到期。”甲听后,灵机一动,对乙谎称存折丢失。乙为甲办理了挂失手续,甲取走4万元。甲的行为构成何罪?()A.侵占罪B.盗窃罪(间接正犯)C.诈骗罪D.金融凭证诈骗罪正确答案:C解析:很多考生认为本题应该定侵占罪,因为银行本来就有甲的存款记录,甲是已然占有该财产后才起犯意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虽然由于银行工作人员的失误,存折底卡未被销毁,但该笔钱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甲并不占有该笔钱。本题也不能定金融凭证诈骗罪。该罪是用伪造的金融凭证进行诈骗的行为。甲后来赖以取钱的存折是银行工作人员被骗后给他补办的,并非甲伪造的。甲也没有用伪造的存折诈骗钱财的行为。本题有争议的是构成盗窃罪还是诈骗罪。盗窃行为是采取秘密窃取的方式,被害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财物被盗。本案中,银行职员乙是主动交付4万元给甲的,所以不可能是盗窃。其实,很多考生也知道不是盗窃,但觉得也不能定诈骗,因为是乙自己先发生了错误认识,甲只不过利用了他的错误认识。这就是没有理解诈骗罪有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我们常见的、常考的都是虚构事实的,如甲在银行没有存款。谎称有存款,持伪造的存折骗走银行的钱的情况。隐瞒真相是指行为人在明知对方已经陷入认识错误的情况下,有义务告知对方某种真实事实,而故意不告知,使对方在受蒙蔽的情况下,“自愿”交付财物的行为。本案这种情况就是“隐瞒真相”。类似的情况还有,隐瞒他人已履行债务的事实,再次接收他人财物的行为。乙作为银行职员,是在事实上可以处分银行财产的人,因此欺骗他就是欺骗银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诈骗罪的”对方”,通常是财物的被害人,但是也不限于被害人,包括财产占有人或者所有人。以及其他在法律或者事实上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处于可以处分财产地位的人。诈骗单位的,通常就表现为诈骗单位中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具有财产处分权限的人,如本案中的乙。综上,本案定诈骗罪是正确的。3.法庭在审理被告人某甲入室盗窃案的过程中发现,某甲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为逃避抓捕曾以暴力伤害被害人。关于法院的做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建议检察机关补充侦查B.建议检察机关变更起诉C.建议检察机关撤回起诉D.应当自行补充侦查正确答案:B解析:《刑诉解释》第178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新的事实,可能影响定罪的,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或者变更起诉;人民检察院不同意的,人民法院应当就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依照本解释第176条的有关规定依法作出裁判。《刑法》第269条又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有关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人民法院在审理本案时发现某甲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为逃避抓捕曾以暴力伤害被害人,即发现了可能影响定罪的新的事实,且该事实导致该被告人的盗窃行为转化为抢劫行为,此时犯罪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因此人民法院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变更起诉而不是补充起诉,选项B正确。4.被告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