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九上《马说》导学案九上《马说》导学案(通用17篇)九上《马说》导学案篇1马说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积累通假字;读懂大意,积累重点实词,并能翻译全文。2、学习与方法:诵读法、加注法3、情感与价值:揣摩本文托物所寓之意及其现实意义[学习要点]1、读准字音,积累通假字2、读懂文意,积累重点实词,翻译全文3、理解作者托物所寓之意[自学指导]自主预习、交流质疑、合作讨论[自学成果展示]1、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大多一事一议,借一件事或一种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托物寓意。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说》一文大约作于唐元贞十一年到十六元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是不顺,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但志不得道,于是他便相继投靠在宣武节度使和武陵节度使的幕下。他认为自己的遭遇是很不幸的,于是他郁郁不乐,便有了伯乐不常有的感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3、积累通假字抢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出本字及意义。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才美不外见。④食之不能尽其材。⑤其真无马邪?4、检测朗读①第一段女生推荐一名代表朗读。②第二段男生推荐一名代表朗读。③第三段全班齐读。④指出不足之处或特别优秀的地方。[合作探究]1、质疑,将预习过程中没弄懂意思的字词句提出来,寻求帮助。规则:①小组内派一名代表将组内无法解决的重点实词和难句板书在黑板上;②第一、二小组相互命题,第三、四小组相互命题;第五、六小组相互命题;③如果被抽查的同学回答正确或第二名同学补充纠正了,就为本大组加分,否则就为抽查组加分。21教育网2、齐读全文,边读边想每句话的大意。3、第一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有此遭遇的原因是。4、第二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有此遭遇的原因是。5、第三段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具体表现在。6、明其寓意。①题目为“马说”,作者想借马表达一种什么情感?②文中的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③小结文章寓意。[拓展延伸]1、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常识,你会怎么做?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发现“千里马”?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4、对联:无志难成千里马。[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积累了通假字。2、弄懂文意,积累主要实词的意义。3、理解作者情感,理解寓意。[反馈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骈死()食马者()祗辱于()榜()()一食或尽粟一石()()2、解释加点的字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策之不以其道。()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驰也。()()翻译句子九上《马说》导学案篇2一、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设计依据: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二、说教学目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设计依据: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执着,坚毅人才。三、说重点难点本课重点:1.掌握文章思想内容。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本课难点: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2.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四、说教法学法:教法:诵读法、引导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设计依据: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2、解释“说”。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3、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3.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4.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翻译中的问题。5.有疑问的提出来由老师解答。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设计依据: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