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导学案11~14答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九上语文导学案11~14答案.doc

九上语文导学案11~14答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打古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设计:李萍审核:编号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导学点拨或学生总结(教师作教学过程或重难点记录等)11.《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答案一、学习目标【点亮航标灯】知识性目标:1.借助小说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技能性目标: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珍爱人间亲情,懂得互相关爱。二、课前热身【扬帆起航踏征程】1.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2.写作背景《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是短篇小说集《羊脂球》所收的6篇短篇小说之一。当时正是法国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大资产阶级依靠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剥削走向垄断,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他们“升级”为大资产阶级者寥寥无几,而破产沦为平民阶层的越来越多,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非常薄弱。3.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拮据(jié)(jū)栈桥(zhàn)牡蛎(mǔ)(lì)煞白(shà)撬开(qiào)4.词语解释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狼狈不堪: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三、合作探究【团结就是力量】(一)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一、开端(1~4段):盼望于勒。介绍菲利普家的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生活境况和人家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到海边栈桥去散步,盼望、等待于勒回来。二、发展(5~19段):赞扬于勒。插叙于勒的情况,交代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回来的原因。三、高潮(20~47段):巧遇于勒。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不料意外地在船上遇到了“衣服褴褛的老水手”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立即由盼望变为害怕。四、结局(48、49段):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妇怕穷水手于勒又回来吃拖累他们,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以免再遇见他。2.找出本文线索。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明线: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暗线:于勒经济上的变化:穷——富——穷。3.用自己的话概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找出对其不同评价的词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一开始,他们厌恶于勒,认为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并且“分文不值”,这是因为于勒“糟蹋钱”,并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后来于勒来信说“赚了点钱”,“做了大买卖”,表示不但愿意赔偿哥哥的损失,而且还要回来与兄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时,就赞美于勒,盼望他回来,于勒便一跃成为“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可是,在船上巧遇落魄归来成为穷光蛋的于勒时,于勒再次成为被咒骂的对象,变成了“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勒的态度是随着于勒的钱财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表明了在19世纪末期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有纯粹的金钱关系,毫无亲情可言。4.文章巧设悬念,使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介绍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每星期日到海边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使读者急于想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人都急切地盼望他归来?这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吸引力。(2)“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既是留下悬念,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面的插叙。句中“希望”与“恐怖”对举,不仅对比强烈,还可以引起读者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于勒从全家的恐怖一下子成为全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