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土地经济学全本第一章绪论二、土地经济学定义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内容、领域有时分为两个部分影响土地经济利用的三方面因素四、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土地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20世纪以来的中国土地经济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分为三个时期1900—1929年为第一个时期1930—1949年9月为第二个时期1949年10月至今为第三个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分为中国大陆部分和台湾部分。)五、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土地、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系列基础概念4、土地的特性5、土地功能二、人地关系的概念和实质内涵2、人地关系的实质内涵第三节、土地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生下面这一新理论(四个阶段)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及应用3、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4、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第二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二、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三、土地的经济供给二、人口压力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通过这一函数式,还可以求出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APP)和边际产量(MPP)以及生产弹性(EPP)。④有助于解决城市土地供不应求的危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二是要减少农业劳动力。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第五,因地制宜,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1、制定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劳动成本指数: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第二节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d--作物产地与市场距离F---土地面积。集聚形成的经济效益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1)管理效率的降低。在集聚不经济中,最重要的是包括时间成本、拥挤成本在内的交通成本的增加。d、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工作效率: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也是地球陆地上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存在与繁衍的基地,它们都毫无例外地必须依赖土地的承载功能。在投入达到最佳点之前,这些投入会引起递增的报酬五、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土地的生产潜力中科院研究组根据此公式计算结果,将全国大致分为三类地区:第三节土地的需求一、土地需求的概念及决定因素2、农业用地需求(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影响因素:(1)人口数量。(消费数量,人口密度、人地比例)(2)消费及营养标准。(消费质量及饮食爱好)(3)土地生产率。(反比关系)3、非农业用地需求(包括工业、商业、交通、教育、文化、住宅等)影响因素:(1)人口数量。(2)消费水平。(3)科学技术进步及劳动生产力提高。(4)城市化进程。二、各种土地利用需求间的竞争人口日益增长和现代生活物质需要的提高,几乎每一类土地利用需求的面积都会增加,但地球上土地资源面积固定,所以土地需求每一次新的剧增都将带来不同利用的进一步竞争,以及原来的土地利用与新生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冲突。例如:1、非农用地对农用地的蚕食。2、耕地与林地、牧草地、水域等地类之间的竞争。应注意土地利用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除市场外应政策调控三、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B第四节土地的供求平衡(2)需求曲线变动D0---D1的条件:消费水平下降人口减少替代品价格下降互补品价格上升D0----D2D的条件:与上面相反2、一般商品的供给曲线(1)一般商品的供给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随商品价格上升而上升,随商品价格的下降而下降。(2)供给曲线变动S0---S1的条件:消费水平上升人口增加替代品价格上升互补品价格下降S0---S2的条件:与上面相反二、需求与供给曲线的例外1、需求“便宜无好货”的畸形消费、炫耀性及显示地位的商品(珠宝、玉器等)价格升高需求增大。2、供给古董、邮票等商品价格高供给反而减少三、土地的供求平衡1、供求平衡与均衡价格均衡价格: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2、土地供求平衡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土地交易遵循一般商品的规律,但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许多方面有其特殊性。(1)土地供求的绝对不平衡供不应求(2)土地需求的特殊性低价时,需求减少高价时,需求增加3、耕地供求关系耕地主要供求变化主要受人均占有粮食数量的影响。投机现象较少4、工业、商业和宅基地的供求关系投机现象较多。从而导致特殊的供求曲线。第三章土地利用经济原理土地经济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其中人与人关系的,而人地关系问题就是土地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利用土地的问题是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课题之一。第一节土地利用的含义及目的一、土地利用的含义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2、土地利用是个技术问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