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定型观念第二节民族中心主义第三节归因第一节、定型观念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定型观念的追踪调查2、定型观念的特点(1)过分简单化。(2)以偏概全。(3)有影响力。(4)具有顽固性。(5)具有可变性。3、定型观念的形成(1)社会化的结果。受成长环境的影响:父母、师长、亲友的言传身教;大众媒体的潜移默化(2)个人的经验。个人经验也会发展定型观念。(3)心理需求。心理上被迫处理不明情况的压力,是定型观念的心理成因。为了应对周围的世界,人类需要归类,人们对人的群体进行归纳时,定型观念产生了。它成立我们试图了解世界的捷径。4、定型观念的积极意义:认识其他文化的开始和基础。定型观念是人们在相互沟通过程中不能避免的原始材料。要消除定型观念是徒劳的。与其消除定型观念,不如承认它的片面性。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定性观念,都是片面的有误导性的印象。5、定型观念的消极意义:它容易使我们犯的以下错误:我们想看到我们期望看到的东西过高估计我们和他们的差别过低估计了“他们”中间不同人之间的差别。6、定型观念与跨文化交流(1)跨文化交流中由于对对方信息知道的少,更容易出现定型观念。(2)中国人有整体思维的偏好,更容易形成定型观念,更容易形成定型观念。(3)我们课上所讲的内容,比如中美文化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可能正在使你形成定型观念。二、偏见2、偏见的强弱:弱熟悉不熟悉→喜欢不喜欢→保持距离→作些表面文章→言语表述→赤裸裸的行为强3、偏见的表现方式:用词不当仇恨的话种族主义歧视(包括种族歧视、民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贫困歧视、职业歧视)暴力行动第二节民族中心主义一、定义民族中心主义是指用本民族文化的观点和标准去理解和评判他族文化的一切(思维习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风俗习惯、法律规范、审美情趣、社会制度、管理模式。)(萨义德的《东方主义》)2、形成的原因:社会化的结果(社会舆论的引导、地理、历史新闻)。文化生存的需要(民族自豪的需要)。信息量和知识多少的问题(少见多怪)。认知的需要。3、这是普遍现象在当今世界,人们在观察另一种文化时,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文化的判断标准为标准,对于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事物作出价值判断。例如,文革期间,在西藏有的地区,认为,青稞是粗粮,为藏胞让藏族种小麦,吃细粮。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尽管我们可以作出努力去克服自己的民族中心注意,但是要要摆脱我们在特有的文化环境得以社会化后半部所持有的各种观念和判断标准是不可能的,例如著名学者罗基切和霍夫斯泰德对文化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问题。4、民族中心主义的积极因素民族中心主义加强了群体内的团结,有更大的凝聚力,有利于群体的生存。特别是在外力威胁下,更有可能生存下去。有利于社会身份认同、增强个人自尊心、忠诚及集体的生存意识,减少群体内的内部矛盾。5、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因素故步自封,自我陶醉。阻碍向其他民族学习新的东西。不容易剔除本民族外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在跨文化交流中,误读其他文化的行为,成为交流的障碍。己之所欲,必施于人。导致与外民族的冲突。因此需要从他者的文化的背景去理解他人的行为。为理解他人的行为,在某些问题上的文化相对论是必要的。目前跨文化交流的著作多是强文化的学者写的,强调的多是文化优越感,是否是否还有来自弱小文化群体交流者的文化自卑感?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有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和崇洋媚外的心态。例如普普通通的以为外国人说一句赞扬的话,就被奉为圭臬。在与非洲等欠发达国家交往,又容易产生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交流中应“不卑不亢”。第三节归因一、归因的定义与研究范围2.归因的研究范围二、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及社会归因理论张老师(行为者)批评一位学生(对手)上课迟到,原因在归于老师?学生?环境?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1)一致性各位老师都说他常迟到。(2)一贯性张老师经常批评他迟到。(3)特异性张老师平常不批评学生迟到,今天突然批评他迟到。找出正确归因的方法2.社会归因理论贾斯帕斯(J.Jaspers)和休斯通(M.Hestone)等人综合了在民族的定型观念与群体关系方面的研究,把群体的影响纳入了归因的过程,提出了社会归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性影响了人们的归因:(1)归因在起源上是社会性的。(2)归因在刺激物(存在)及参照物方面是社会性的。(3)归因是各社会群体成员所共有的认知方式。归因是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感知和解释,社会文化背景则是人们对他人行为解释的参照系。三、归因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1.文化背景影响归因参照标准社会归因理论认为,来自高情境文化的人们比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