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挖掘教材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doc

挖掘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深挖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物理课程资源是指为学习物理课程可利用的所有资源,它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课外用书、科技书刊、音像资料、教学软件、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切实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物理课程资源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从挖掘、利用好教科书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重视教材中的“插图”。翻开物理新教材,从封面到目录,再到内容,每一页都穿插着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简明易懂,图文并茂,内容形象、生动,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突出体现了教材的知识体系,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插图生动活泼地说明了课文内容,有些本身就包含了重要的物理知识。同时,这些插图注重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所以,利用好插图对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二、重视教材中的“阅读指导”。每章的阅读指导所列知识内容就是让学生在还没有学习本章前就要知道,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知道、认识、理解哪些知识内容。同时学生会猜测思考本章知识需通过哪些过程与方法,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三、重视教材中的“想想议议”。学生在想想议议栏目中找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新奇感,开动脑筋自己获得物理知识即:①通过教材插图或影像资料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②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能举一反三。③能运用物理概念规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四、重视教材中“STS”和“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栏目向学生介绍很多的科技基础知识及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大量现代前沿科技知识。如:“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使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实验中精确测量的重要性;“汽车安全带”使学生了解惯性的同时又对学生渗透了交通安全知识。“STS”是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专题,充分利用“STS”和“科学世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五、重视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本栏目呈现的虽然是一些简易的学生小实验,但是在整个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想想做做”的器材容易找,实验方法简单。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其实,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六、重视教材中的“小资料”。本栏目是根据每节所学知识内容中需要用到的一些物理量的单位常数数据。它的优点是对一些物理量的单位省去了死记硬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在以后学习工作中善于查资料的好习惯,学会对大量信息资料的收集,能促使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学习物理的新鲜感和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七、重视教材中“探究”。科学探究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进行体验才能实现。通过探究学习新知识,学生可以独立或相互合作自己设计实验表格记录实验数据,或通过做函数图象等方式,搞清各物理量的数据得出物理概念规律及实验结果。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分析论证的能力。分析实验数据寻找物理规律的方法得到提高,使学生在自信中获得对物理知识的追求愿望。八、重视教材中“动手动脑学物理”。本栏目是学生在学习了新知识后,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一程序,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集思广义、互相启发,加强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的意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体会和感悟实验方法,对巩固所学物理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九、重视教材中“我还想知道”“我还想知道”栏目是本章学习结束后提出的让学生思考的新问题,大多是“猜想”“理想”“假设”等问题,这是鼓励学生要取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个人的创造性,即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待问题的思维更具深刻性和广阔性。